Day89
今天阅卷结束,继续研读课例资料。
这篇课例报告,摆脱了以往高大上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以非常平易而又敏锐的视角,还原了公开课的始末,其中与其它公开课最不同的,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是:润泽信任、接纳倾听。
一. 公开课表演和润泽的课堂
凡是经历公开课,或者观摩过优质课的老师都了解公开课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所呈现的课堂与其说是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正襟危坐、展示意味浓厚的表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一种非常规的教与学的状态下进行表演,而且教师才是公开课的主角:设计了什么教学流程?如何展开设计?用了什么教学手法?有何不足之处……教师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而学生们则成为了陪衬,最典型的表现,是学生错误的、未被期待的回答,经常被忽略。然而,学生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公开课模式最大的弊端之一,就在于“偷换概念”——即教师取代了学生成为主体,学生的学被弱化了,也正因为如此,干国祥老师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里,批判了公开课对提升课堂改进的有限作用,而呼吁教师从日常课开始研究。
而在陈博士的这堂课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节充满润泽的课堂。在这里,没有教师规定好的主题,没有正确的答案,有的就是教师对学生心理世界的细心捕捉,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及师生在彼此的对话中共同穿越的学习旅程。最为可贵的是,初次接触的师生,在80分钟的课堂里,竟然能够在一种信任和亲近的氛围中打破藩篱,共同聚焦和探究文本。
佐藤学笔下的“润泽的课堂”在这堂观摩课中,有了极其生动的体现。
润泽表示的是一种亲近、信任、舒适,用于课堂上,形容的是那种彼此信任、安心学习的共同体关系。在这堂课中,虽然是初次见面,陈博士通过精心地改造班级环境,大大减缓了学生因为陌生和限制环境而导致的学习障碍,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环境的接纳和积极暗示,产生被尊重的平等感、尊严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到,陈博士通过教学行动,真正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学生的任何一种理解、回答、情绪、性格和观念,而把这一个个鲜活的回答和其背后的心灵引向一个共同的目标——穿越文本,与之对话。正是如此,无论是暴躁不满的男生,还是胆怯害羞的女生,都在一个鲜活文本的吸引下,向冲刺性问题进发。而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之间互为帮助和启发,十分和谐,甚至还化解了彼此的小矛盾。
反过来思考,有没有可能,陈博士在这堂课中所对孩子的了解,倾听,接纳,远胜于平时朝夕相处,彼此熟悉的老师?
拒绝公开课的表演,走向共同体的润泽,是了不起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