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冰花男孩吗?云南昭通一个大山中的留守儿童,家离学校4.5公里,上学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2018年1月9日,“冰花男孩”在零下9度的低温下赶路上学,赶到教室时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引得身后同学大笑。班主任拍下了这一瞬间,之后被上传到网上,“冰花”造型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作为“冰花男孩”。
冰花男孩儿立即引发了社会关注,政府扶助、网民捐款纷沓而至。孩子爸爸在家附近找到了工作,从没走出过山村的孩子,走出大山去了最想去的地方--北京, 家里盖起了新房。像童话一般,孩子一家从此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
从这孩子身上我其实看到的更多是福气,这孩子网上走红的冰花照片中,他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 呆萌、笃定的站着,自然平静。上学就有希望,就能追自己当警察的梦想,他并没有觉得顶风冒雪是多大点事儿。每天都在追梦的孩子哪里就会苦了?
而城里的孩子,从小就被6个大人围着,享受这最好的生活条件,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除了学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他们就真的幸福吗?更好的物质条件,给有梦想的孩子创造了更大的追梦空间,可以去国外读最优质的大学,做更高远的梦,但过于舒适的生活可能让孩子失去了做梦的能力。生活已经很好了,再苦哈哈的拼搏为了啥呢。因为太过顺利,学习上、生活上受点挫折就感觉痛苦不堪,抱怨生活不如意,学业繁重,竞争激烈,有些觉得现实生活太痛苦沉迷网游躲到虚拟世界中。生活条件好了,心理疾病患病率却不断提高。
苦乐都是是内心的感受,感受总是相对的,受外在条件影响,更跟个人追求有关。同样的环境下有人觉得苦有人却感觉快乐。刚工作那段时间,我8小时之外闲的心慌,参加了夜大学习,下了班简单吃点东西,就赶往学校学英语,放学后再骑车回家。冬天路上顶着北风又冷又黑。家人看着心疼,但我自己不但不觉得苦反倒非常充实快乐,内心满满的成就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跟本不介意冬天的北风,夏天的燥热。
所以追梦的人不苦,因为追逐的喜悦能让人忘掉身体的不适,不介意其他困难。很多科研工作者在病痛折磨下还坚持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我原以为毅力和责任使然,现在我更相信他们研究收获的成就感, 成为天然有效的镇痛剂,坚持工作反倒是他们对抗病痛的有效武器。
还有一种对抗苦的方法,是臣服于现状。不论条件多恶劣,只要接纳,当做理所当然,并找到其中有利的一面,不论外在多么不堪,都不会感到苦。佛家有苦修这一说,我原以为是挨冻受累,缺吃少穿,靠折磨身体修行的方法。但其实是一种心境的修炼,让自己在心理上接受任何情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不如意都泰然处之,心安理得,都不觉得苦。这才是苦修的用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苦为乐。
这个冰花男孩儿虽然家境穷苦,但仍然坚持上学,奋发向上,用知识改变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他乐观面对困难的勇气,有钱难买少年贫,从小就有这样的历练,乐观扎根在心里,梦想埋藏在胸中。身在苦中不觉苦这才是最大的福气。
社会的救助当然是一种善举,但这会不会打破孩子生活的平衡?去过北京城见到城里的繁华,孩子是不是会自卑?原来辛苦劳作努力学习已经是理所当然,因为没有别的选择,现在接受了这么多救助金之后是不是想要更轻松地活法?失去了原来打拼的动力?扶贫的时候有时会听到天真无邪的孩子跟扶贫人员说我的理想是当贫困户,或者说能不能让我加也成为贫困户?听得人不寒而栗,扶贫中简单粗暴给些补贴解一时之急,在根本上能起多大作用?那些被帮扶的人会不会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