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首创于北齐慧文。语出《摩诃止观》卷五上。三观,指“空观”、“假观”和“中观”。佛教认为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均非独立存在的实体,故谓空,即空观;由因缘而生之现象,均虚幻不实,故谓假,即假观;然又认为空、假不相离,空为非空,假为非假,故谓中,即中观。“三观”交融俱于一心,故谓一心三观。
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五上:“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説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车中三观夕惕若,七藏灵文电熠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