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Matlab都有方便大家使用的“Optimization Toolbox”,你怎么能不知道“优化”的重要性!
前一段时间利用公交车上的时间读了相当数量的关于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类的书籍,其中最推荐的是《把时间当作朋友》和《小强升职记》,于我而言能从这类书里先得到同感,后得到灵感,引发思考,继而产生去执行的冲动,那,它就是好书。比如《小强升职记》里小强就是我们自己(同感),刚开始的时候老付让小强做时间记录,去看到底时间都去了哪里(灵感)。我觉得这较艾力的34枚金币是更好的方式,为什么,因为它只限于上班时间,我觉得上班时间做这个更有意义,一方面下班后做到及时记录很难;再来,不要把工作之余的自我成长算在自己努力的时间里(自我成长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兴趣爱好,但这迟早会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工作里),这会降低我们对真正工作时间的敏感度,这时候呈现在纸上的时间会变成假象,会让我们对升职加薪有不符合我们努力程度的期待(思考)。思考完,把学习和自我提高当作终生目标的我们,自然而言就想去尝试和执行了。
今天早上睁开眼看到 @行动派婉萍 发的文章,《学会列情绪清单,拿回你情绪的控制权》,每句话都让我想说“对对对”!无法言表的感同身受。
平静下来,你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对一本书和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有强烈的认同感么?
答案显然是,我们经历过。
举我自己的几个例子来说我这里的“经历过”是什么意思。我每次考试前,尤其是那种平时不好好念书,突然有一天发现,诶,马上要考试了,怎么办,开始坐下来读书。浪了一整个学期,怎么可能说坐下来学习就心如止水全心投入,根本看不了几分钟好么,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我就每次记录下什么时间开始看书,什么时间结束,然后减去中间大概多少时间没有状态,剩下的就是真正学习的时间,然后睡前算一下一天大概学了多久。慢慢的,为了这一次学习时间比上一次久,为了今天超过昨天,到最后,我从一天在桌子前呆不了2钟头到最后不下10小时。这个过程中还涉及了自律的建立,自信的培养,进步完全呈指数形式增长。这之后所有大小考试都用此方法,也从原来随意那张纸来记录到后来有了专门的表格方便对比,屡试不爽。
再比如,我是个专注口头减肥20年的人,什么意思,就是只说不做,喊得久了,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但感觉自己是处在那个减肥的情境中。如果前一天我胡吃海喝,第二天口干舌燥一上称胖成狗,这一天我都提不起劲儿,沉浸在自责里。还有我从小就不自觉咬指甲,每次简直沉浸进去无法自拔,指甲难看不说,还浪费时间。每次过后,都后悔的痛心疾首,觉得自己怎么这点儿小事儿都控制不了,然后,又开始无休止地自责。后来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发现这两件事会让我变消极,不但事情本身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还会对我之后的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坏的影响,简直是恶性循环。所以,我避免做这两件事儿就好了。慢慢地,我瘦了,我不咬指甲了,每天起码在这两件事上认可自己,对其他事情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就有了。
这就是“经历过”的意思。
你说我考前那个小表格跟《小强升职记》里的时间记录的区别大么?我胡吃海喝,咬指甲导致的情绪低落是不是跟婉萍讲的情绪管理差不多。只不过我一直以来我觉得这些充其量就是我在对付自己的小trick而已,并没有上升到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的高度上,所以当我在书里面看到这些字眼的时候先是觉得有点儿熟悉,当我真正读懂书之后恍然大悟:“这事儿我干过!”
所以啊,我想说的是,我们活了20几年,不说有多好,但也不算糟,这么多年学习考试下来怎么可能没有针对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而且这么多年实验也足以证明这套管理方法还是比较适合我们自己的。我们从书中貌似看到了新的思路,但其实或多或少你都做过,只是当它脱掉外壳,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被赤裸地拎出来你之后,你不认识它了。所以我们在看完这些书之后最要做的是思考自己有没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如果有,是什么?书里的东西跟我的有相似性么?我可以把书里哪些方法加入到我现在的方式里继而来优化做到更好呢?我觉得这也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多多少少或正面或侧面提到 “因人而异” 的目的吧。相较于看完书“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即乖乖去执行每个方法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还没考虑到需要多久才能看出一个方法对自己到底适不适用的时间),真的不如在已经合理的方法上去做优化,这绝对是捷径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