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长只存在于长时间周期:用卡片法把写作坚持下去

成长只存在于长时间周期:用卡片法把写作坚持下去

作者: 三叶草的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01:02 被阅读0次

    不出所料,2019不过是2018的平缓延续,并没有什么翻天覆地、动人心魄的改变。

    家里外面还是忙不完,又赶上妈妈住院,老公家里小爷爷过世,家里顿时鸡飞狗跳既视感。下期文章还没头绪的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休息两周吧?

    冷静下来,知道:无论如何都不能妥协,所谓坚持,不过是无论怎样都留出时间做一件事而已。请假?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基本上就是放弃了。

    手上的书还没看完,专业文章得用电脑,总在医院里,怎么办呢?好在最近读的东西有些触动,可以分享些东西给大家。

    新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心智工具箱”,起因是猫哥推荐Github,可我转了两圈没找到门,却发现了阳志平老师在知乎上关于Github很有见地的文章,于是从头来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这些文章是继笑来老师之后,对我思想振动最大的了。

                                  “卡片大法”

    先说“卡片大法”。

    用卡片写文章,007er可能不陌生,见感思行的文章很多人都用过或者点评过。不过我知道卡片写作是2017年9月在简书上看到的一篇介绍纳博科夫的文章

    为了写接下来的文字,我又去翻看了那篇文章,结果发现作者竟是开智社群的成员,他践行卡片写作也出自阳志平老师,回想当初看文章的时候,也翻到了阳老师的文章,但只是感觉“还不错”而已。

    当然,我只是表面上很认可卡片写作,在写作中还自以为是地进行了变形——碎片化写作,未得精髓——如果真的践行了,恐怕今天也不会为写什么话题发愁了。

    虽然这些文章讲清楚了卡片写作的好处、原理以及基本操作,但对于初次践行这种方法的人,还是会不知所措。困惑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写什么和怎么写。

    写什么?

    关于写什么有两个底层的问题要先解决。一个问题是你打算搭建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这与你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相关,可以从兴趣出发,爱智为本,也可以遵循大道趋势;另一个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输入来源?看书、学专栏、听讲座,还是拜师求艺……来源可以千差万别,关键在于是寻找知识的源头,读一手知识,少看三四手信息。

    有了上面的准备之后,你开始有输入,那么你可以练习写如下卡片进行输出: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其中反常识卡、人名卡和术语卡最为重要。

    特别说一下「反常识」卡,输入的时候,遇到违背常识的观点一定要记录下来,收集证据,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怎么写?

    就手段而言,“手写 + 拍照 + 印象笔记”是个不错的选择。

    频率呢?阳老师推荐每天至少三张,最多不超过42张。每天输出三张卡片,比写一篇文章容易多了,想在写作上精进的小伙伴值得尝试。

    还有一个输出的必要难度理论,这个作为我的一张“反常识卡”在下一节再仔细说。这里展示一下用卡片法写文章的一个初级案例:

    按照开智部落一位族长大虾的心得,阅读任意一本书,写八张卡片足矣:
    这本书的主题核心,就是最大的反常识卡,并且注意时间脉络。
    根据反常识,再补充三个证据—就产生三张术语卡;
    根据这些证据和案例,找出源头和提出术语的人是谁—产生一张人名卡,并且分析他为什么牛,有哪些作品,生平经历是什么;
    最后根据他写的非常震撼的话语—产生一张金句卡;
    行动卡是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的卡;
    最后还有一张任意卡,记录个人阅读感想。

    是不是感觉很棒?没错,我也感觉很棒,于是接下来就进行一次尝试(阳老师说急着用刚刚学会的术语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会遭遇「知识的诅咒」,还不懂什么是「知识诅咒」的我表示无感)。

                              “ 知难而行易”

    人们常说知易行难,关于学习这件事,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知难而行易”。知识的输入困难一点,运用输出就容易一点。越难获得的,越容易被提取。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硬盘,记忆就是往硬盘中写入信息,虽然硬盘空间极大,但硬盘上的信息会互相竞争。

    输入和输出可以对应认知科学中的两种记忆机制:存储和提取。信息竞争的情况,可以分为相应的两种类型:存储优势(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优势(retrieval strength)

    我们在追求学习效果的时候,应该追求提取优势,而非存储优势。人们通常以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存储越容易,记忆效果越好。所以经常刷认知,看到新鲜的东西立即分享,并感觉良好。但经实验验证的认知科学认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存储占优势,提取就处于劣势,反之亦然。

    基于这一研究,1994年,Robert Allen Bjork提出了“必要难度”理论:通过在存储过程设置必要难度,从而提高提取的效率。

    罗伯特·艾伦·比约克 (Robert Allen Bjork,1939 年出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杰出教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人类学习、记忆以及学习科学在指导和培训中的应用。他还发现了“定向遗忘范式” (directed forgetting paradigm)。他担任过很多认知/心理学领域杂志的编辑,还在很多心理学会担任要职。

    不过,必要难度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表现出威力:

    存储过程和提取过程一致。
    存储过程和训练过程一致。
    设置的难度必须能够达成,太难的任务会吓退学习者。

    最后一个容易理解,前面两个什么意思?

    这里可以用计算机类比。存储好似编码,提取意味呈现,编码的逻辑决定呈现的样式,编码的正确与否也决定呈现是否被扭曲。好的编码意味着符合源头、逻辑清晰、表述准确、有适用边界,这样编码之后的呈现才会真实。

    编码的过程是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连接越多越稳固,那么呈现的过程就是把新知识和既有知识的连接表述出来。已经编码好的知识,要通过多次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长期记忆,训练的过程要遵循和编码过程一致的原则,必要难度的设置只在时间、场景、手段上下功夫。

    具体怎么做呢?

    ☞时间的必要难度

    看书6小时后再写读书笔记,而不是边看书边做笔记。

    别在课堂上做笔记,6小时之后再写。

    ☞地点的必要难度

    换个地方回忆、做笔记或者背单词

    ☞分散学习

    每次少一点,频率高一些。

    ☞交错学习

    不同学科交叉进行,以自己的专注时长划分间隔。

    ☞利用生成效应和测试效应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学习内容,假想自己对一个孩子讲述所学概念,费曼学习法。

    大脑好比是写入内容的硬盘,存储记忆与提取记忆这两个小家伙在互相竞争硬盘的有限空间。这时,你得坚定偏袒提取记忆这方,给存储记忆设置必要难度的门槛,你将成为一名高效、有创意的学习者!

    看出我都用了什么卡片么?你也试试吧!


    推荐阅读:

    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

    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

    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改变都发生在长时间周期里。别懈怠,调整好节奏,一起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长只存在于长时间周期:用卡片法把写作坚持下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us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