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写作之前,我总觉得脑海中没有想法值得记下来。虽然一直知道自己“想很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总觉得我是个“没什么思考”的人。之前看到辉哥写道,他会随时记下自己的碎片想法,写作时候可以在其中挑选并拓展成文章。我觉得很羡慕,可又想不明白,辉哥怎么能一天产生这么多想法?
刻意练习变得“不刻意”
这段时间开始写作,也开始学习心理学并觉察自己的内心,渐渐地发现,我其实也可以有很多想法呀!最开始需要绞尽脑汁去搜刮到底有什么好写的,其实很快就会发现,这件事并没有想象的困难。这周末画画的时候,脑子中就不断冒出一些小想法,我便及时记在手机上。谁曾想晚上连起来后,竟然连成了1500字的文章!在不会去刻意留意自己想法的阶段,这种体验是从未有过的。这让我发现,带着输出的任务去刻意练习“觉察”,会让人越来越敏感,而觉察也变得越来越自然,完成“任务”也会逐渐变容易。
不是丧失了能力,而是丧失了意愿
看辉哥周末拍的胡同照片,其实都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场景,但是用相机定格下来却显得有些趣味。大学时,我随身携带相机,看到有趣温馨或者美丽的小场景便会拍下。后来,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发达,但是这样的照片拍的越来越少,觉得自己丧失了发现美的眼睛。我发现其实是我在不知不觉放弃了“觉察美”的习惯,所以不会刻意去留意和记录。不过通过写作的例子,我觉得“发现美的眼睛”是可以被重拾的,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同样。开启这一进程的时候,将是最难的,可能需要动用浑身感官去发现美,甚至有时“为了照而照”。可是当你逐渐养成了敏感度,发现美将会变成无比自然的事情。
止不住的涟漪
写作其实也是connecting dots的过程。平时如果能保持敏感,去觉察并记录脑海中的小dots,不知不觉某个时刻,他们就被连接了起来,这个过程会带给你“顿悟”的感觉。虽然顿悟看似突然,但其实其素材还是来源于点滴的积累,只不过在connect的一瞬间,会觉得突然通透了。这大概也是connecting dots 的魅力所在吧。而保持对自己和事情的敏感度,是获得“顿悟”的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