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计划,我要在校内开一节阅读交流课,于是前两天开始重新再读这本书。其实孩子们已经读过了,最近开始阅读《西游记》原著。可是原著没读几章,没法交流。于是决定还是读过的重温一下,再上个交流课,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个稍微深一点的了解。
隔壁班老师那里借了一本书,只有十六个人的,结果当初让孩子们买的是足本,36个人的。昨天除了备课、做课件,又抓紧一切时间,再把不太熟悉的故事重温一下。晚服务,学生做笔记,我阅读。晚上回到家,发现自己还是有点强迫症,一定得作点笔记。好吧,服了自己。每个人的职业或是性格特点,或是特长,或是简单事例,罗列。心中有数了。
每一次阅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的确是这样。以前初读这本书,我会觉得,作者写的这些人似乎都很有能耐,而且作者赞扬的人多。然后心里还想着,这天津 卫人才怎么这么多。现在再仔细一读,很多以前粗略看的忽略的细节,而今能重新品味了。精读就是有这个好处。
作者所写的一些人,是有原型的,但很多都是加工的,有些纯粹是流传在当地,听来的,事例也不具体,都是听说来的。比如说,燕子李三,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的评书里的英雄人物,飞檐走壁,神 偷,劫 富济 贫。还有神 医王十二当人家肋骨穿过墙,还能用热毛巾捂住人耳鼻迫使他自己发力,肚子胀了后肋骨自然就从墙里出来了。这绝对是传说,传得神乎其神。所以很多真的是故事而已,当故事读,然后看作者是怎样选取典型事例的来突出特点就好。
作者的描写传神。苏七块接骨的动作,小达子神不知鬼不觉在电车上掏人家腰包的动作等,还有一些外貌描写,有的索性类似武侠小说古文风的描写,读来气概就不一样。
读这本书确实很吸引人。因为独有的天津式的幽默。语言幽默,做事幽默。爱杠,不服输,死要面子等,天津人这口才都操练得无比好。最好口才的当属“好嘴杨巴”,当中 堂大人错把碾碎的芝麻粒当成脏土摔了杯子后,他立刻意识到人家是看错了,但领导不能错啊,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说,自己不知道大人不喜欢吃这个碾碎的芝麻粒,实在该死,磕头谢 罪。你看,既维护了大人的面子,还于无声处告诉大人他看错了。这一来,居然得到了赏银。还有一个送礼的,陈四,只是一个邮政局副局长,然后在饭桌上要结识另一个大领导,当然,想要送礼。这人,跟领导搭上话茬后,送礼送出新高度,把名人故意说得自己不认识不记得,把礼物推说是自己要处理的东西,一步一步,把领导的心头喜好勾起来了,送礼送得人家浑然不觉,边上听的人觉得收礼的 领导做了一件好事,太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说话,情商高啊。前途灿烂。
读了这本书,还得让学生给这些奇人分分类。让学生明白,其实作者写这些人物,有的是表扬,有的是褒贬都有,甚至还有一些是讽刺的。带着学生一步步读,一步步深入后,发现,很多学生能读懂作者要讽刺的那些人。不学好的,小肚鸡肠的,使坏心眼的,弄虚作假的,等等。
今天上完课,有老师反映说,我们的学生回答挺不错的。有点欣慰,阅读积累多一点,自然表达也更好一点。
插花还是需要好看的花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