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笔耕不辍人文社科生活家
我好爱这些市井的俗世奇人,瞬间读懂天津人的精神气儿

我好爱这些市井的俗世奇人,瞬间读懂天津人的精神气儿

作者: 弘丹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8:02 被阅读250次

1

收到王佩老师的赠书,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全两册)。周六早晨,我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俗世奇人》开始阅读,被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吸引,一口气把第一册读完了。

《俗世奇人》讲的是明末清初天津卫的奇人异士,每篇故事讲一个人,第一册由18个故事构成。

我花了1个半小时阅读全书,中午一个人做饭时,脑海里不断蹦出天津卫各个奇人的故事,我一边回想着,一边笑着。这本书简直把人物写绝了!

没有翻书,我依然能想起里面的一些人物:苏七块,杨巴茶汤,死鸟,刷子李,泥人张,蓝眼,不认人只认牙的华大夫……。每个人物都很鲜活,就像是站在我的面前表演着自己的绝活。

2

这些人物虽都是市井中的小人物,但小人物不简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苏七块,接骨神医;刷子李,刷墙就穿一身黑衣黑裤,刷完墙,身上没有一个白点;泥人张,捏出的泥人跟真人一样……

这些市井人物,也是有脾气,有个性,有原则的。苏七块,雷打不动的规矩,每次看病要先收七块银圆;泥人张,看见招摇过市,耀武扬威的“海张五”,捏出个泥人“海张五”,还贱卖“海张五”来嘲笑一番;电车上的绝盗,遇到比自己更高明的偷盗者,从此就不再上电车了;古玩看假画能人蓝眼,落入造假画的黄三爷的圈套,高价买了黄三爷的假画,从此消失在古玩界……

这些市井人物、匠人,是有气节,有底线,靠自己的手艺吃饭,每个人几乎都有绝活。有了绝活,也争一口气,如果遇到比自己手艺更精湛的人,就会甘拜下风,从此不再出现,消失在行业里。

3

冯骥才先生描写人物故事,真是绝了,1500字左右的小短文,就能塑造出天津卫的奇人奇事,看完印象深刻。

如果要学习写人物,真要仔细研读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塑造人物的。我们在描述人物时,喜欢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比如:明眸皓齿,高大英俊,通情达理,善良,可爱等等。

创意写作课程,有一个练习:描述一个人,可以是你身边的朋友,也可以是陌生人,但不能用一个形容词。

不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还是挺难的,我们不自觉就会用形容词来描述,因此陷入陈词滥调,描述的人物形象也不鲜明。如果不用形容词,那用什么来描述人物呢?可以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尤其是典型事件。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俗世奇人》这本书,每一篇都是用典型事件来描述人物。比如,写苏七块,给三轮车夫张四治病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行医原则“必须先放七块银圆”。写刷子李,穿着黑衣黑裤穿墙,身上没有一个白点,然后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写茶汤杨巴的口才好,也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茶汤作为天津的名小吃献给李鸿章品尝,李鸿章却看到茶汤就直接连着杯子摔到地上。大臣们都震惊了,只有杨巴想到了真实原因:李鸿章把磨碎的黑芝麻当作了脏土。但又不能直说李鸿章看错了,这准是找死。杨巴灵机一动,脑袋撞地磕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这样既给李鸿章台阶下,又不会得罪他,李鸿章心里当然明白,原来是自己把芝麻当成了脏土。虽然李鸿章没有喝茶汤,却赏了杨家茶汤一百两银子。自此,杨巴的口才通过这件事传开了,杨家茶汤也改为了“杨巴茶汤”。

这就是写人物的方式,用典型事件来说明人物特点,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描述人物。《俗世奇人》的每一篇都是采用典型事件来写人物的方式,每一件事都有跌宕起伏,也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这就是《俗世奇人》这本书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的原因。

4

接下来聊聊写文章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写文章至高的境界是“出人意外,情理之中”。《俗世奇人》几乎每篇文章都有这样的效果。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写刷子李的故事时,作者在前文已经介绍了刷子李刷墙的特点“身上没有一个白点”,但是谁也没见过,还不足够服众。接着,作者让刷子李的徒弟来见证。一开始是没有白点,但刷完墙,徒弟看到了一个白点,又不好意思说,怕拂了师傅面子。倒是刷子李自己开口了,原来那不是白点,是裤子被烟头烫出了一个洞,看起来就像白点。故事写到这里,读者和刷子李徒弟一样,完全被刷子李的高超技术折服了。黑裤子被烫出一个洞看起来像白点,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苏七块的故事也是如此。苏七块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一日,苏大夫与牌友打牌,也请了牙医华大夫。玩得正来神儿,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摔坏了胳膊,疼得哎呦哎呦直叫。苏大夫却像没看见似的继续打牌。牙医华大夫看不下去,假借上厕所,溜出去,又悄悄叫走张四,塞给他七块银圆,再绕回牌桌,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张四把七块银圆“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大夫立马站在张四跟前,三下五除六把张四的胳膊接好了,张四甚至都没感觉到疼。张四说没钱付药款了,苏大夫说:“这药我送了。”

晚上打完牌,送走牌友,苏大夫留下华大夫,取出七块银圆,对华大夫说:”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规矩不能改!“华大夫回家琢磨了三天三夜,也没琢磨透这句话,但他打心眼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说到这华大夫,他本人也是《俗世奇人》里的一篇《认牙》的主人公。华大夫医术高明,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从《苏七块》这篇文章就能看出。但华大夫有个毛病,就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

这是文章的铺垫,接着作者就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通缉犯上午来华大夫诊所看过牙,结果下午巡捕房问华大夫是否见过这个人,华大夫死活说没有见过。

过了几天,华大夫来报案,说看见通缉犯了。通缉犯脸上有颗黑痣,这是巡捕房告诉华大夫的。但他不敢确认是通缉犯,通缉犯咧嘴一笑,华大夫看到了一颗小虎牙,就确定那就是通缉犯,因为那颗牙是华大夫看过的。巡捕房的人纳闷:“你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华大夫也是牙医一绝了。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惊叹,一边有被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折服。

看完这本书,觉得天津卫的手艺人,有绝活,有脾气,有原则,还真是让人挺喜欢的。

也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俗世奇人》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6分。这本书我还会再多看几遍,简直是爱不释手。

PS:今天是日更第5天。

- THE END -

弘丹的新书《时间的格局:让每一分钟为未来增值》当当热卖中,如果喜欢弘丹的文章,欢迎点击链接购买新书

相关文章

  • 我好爱这些市井的俗世奇人,瞬间读懂天津人的精神气儿

    1 收到王佩老师的赠书,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全两册)。周六早晨,我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俗世奇人》...

  • 书评|《俗世奇人》:说不尽的津门风情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描写了近百年来天津卫地界儿的十八位市井奇人。十八篇故事各自成篇,十八位主人公或身怀...

  • 窃贼

    今天从当当网上买的书到了,看到孩子挑选的书中有本《俗世奇人》,不禁随手翻阅起来。 书中记录了很多市井奇人,他们大多...

  • 舒琪凯《读后感》

    要面子与忠实 ——读《俗世奇人》 有感 读了《俗世奇人》我对那只狗黑...

  •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虽然说为俗世却无俗世之气,我想这俗可能是说用笔十分简洁明了吧...

  • 读泥人张

    最近我在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每每读到精彩之处都忍不住拍案叫绝。冯大树写这本书时。将这些俗世奇人刻画的入木三分。好像...

  • 《俗世奇人》中的“不”

    前两天,看完两本《俗世奇人》,有趣、过瘾,市井气十足。37个人物,长相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俗世中的“奇”人,站在...

  • 万物生灵——一本让我回忆颇多的书

    对冯骥才这位作家我早已熟知,记得很早前就读过他写的《俗世奇人》描写清末老天津卫的天津市井生活,奇人趣事,人物写的...

  • 31

    《俗世奇人》已读完。 市井气十足,故事各个曲折离奇,峰回路转总有转机,好看!

  • 关于洋玩意的事

    今天我在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面讲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洋人那里得来的。 书上说:天津人称怪人这种一划就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好爱这些市井的俗世奇人,瞬间读懂天津人的精神气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ne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