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极端之美读后感

极端之美读后感

作者: 糖糖大理唐宋闲居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10:29 被阅读0次

余秋雨所做此书有个副题—“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所言文化极品必须具备五个特性:独有性、顶级性、具体性、共知性、长续性。看到这里,很骄傲开心的知道在他眼中能够全然通过的中国文化极品就只剩下这三项:书法、昆曲和普洱茶。

其实在茶的世界里包罗万象,各具特色。但是因着对普洱的热爱,年年足迹所至,心中那份感情一下子被余先生言中,实在是欣喜之至。他提出普洱茶之所以能超越其它茶,最核心的机密是“微生物”,确有同感,不管是生普或是熟普,在制作、及以后漫长岁月中,都少不了微生物的参与,它一点点改变着普洱茶的内在与呈现出的口感,真是大自然的奥妙所在。

昆曲在意境上高度诗化,不仅要求作者具有诗人气息,男女主角亦然,唱的都是诗句,成为一种“东方剧诗”。从小家里就不时放着这阳春白雪的昆曲,与茶结缘后,最爱在喝茶时伴着昆曲,那种旋律、唱腔、意境之美能融入茶汤。

最后说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几千年仅用黑色,勾划它的最高美学曲线,其它色彩只是附庸”—中国的书法。从那山东琅琊迁到浙江山阴的王家—王羲之及其家族书法大家;到魏碑的楷书—那种在余先生心中有着西风古道瘦马意境的诗意书法;再到大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碑”;太宗的书法老师虞世南;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下次再到西安,一定要再临大雁塔仔细观摩);当然更加缺少不了颜真卿—他的楷书雄稳饱满、力扛九鼎;李邕(李北海)之刚劲而和顺、欹侧而沉稳的行书;张旭、怀素、孙过庭的唐草时代;宋代“苏黄米蔡”四家;元代大家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王铎;清代的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等。历史已入黄昏,文脉已在打盹,愿中国笔墨重振……

当然,我们自身与普洱茶结缘颇深,又从小耳濡目染着昆曲的美,但是对书法所以篇幅较多,是觉得中国的青少年如果能从笔墨中汲取更多的内容该是对中国文化多好的一件事啊!最近开始重新学习中国书画,其实书法是基础也是大成,个中奥妙需要每个人的坚持与探索才能体会。

相关文章

  • 极端之美读后感

    余秋雨所做此书有个副题—“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所言文化极品必须具备五个特性:独有性、顶级性、具体性、共知性、长续...

  • 极端之美

    从东亭书房借了余秋雨的新作《极端之美》,两天就看完了,欲罢不能。普洱茶、昆曲、书法,中华五千年文化遗留下...

  • 极端之美

    放假了,春节在即,中国味浓,读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极端之美》,应景。 一直非常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特别有场景感和戏...

  • 何谓《极端之美》

    清晨早起,由于身体不适,第一次沏好一杯浓浓的普洱茶,如饮水般喝掉,没有那品茶的丝毫感觉,伴随喝茶也把余秋雨先生这本...

  •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蒋勋破解莫奈(或梵高)之美》的读后感

  • 极端之美,中庸之乐#2011

    莎翁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此处之生存,当为恣意风发之生;毁灭,自为惊天动地或发人深思之灭。可,为何没有第三...

  • 余秋雨《极端之美 》片段

    1、在商业广告上,“极品”的说法到处可见,但在文化领域就不一样了。文化极品,必须具有五个特性: 一、独有性;二、顶...

  • 极端之美,普洱茶

    看完余秋雨的极端之美,给我们介绍了堪称文化瑰宝的中华三美,普洱茶,昆曲还有书法。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酒精的代替...

  • 《第七天》:恶与善皆是人性

    余华的作品充满了批判,很沉重也很极端,极端的恶,极端的善,极端的无助,极端的希望,极端的揭示社会,极端的展示美...

  • 2020-04-20

    《论语之美》读后感 台湾学者傅佩荣的《论语之美》,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其实早就买回来了,只不过一直束之高阁,最近才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端之美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yn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