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问题
人们常常说:“一个好问题胜过一个好答案。”而我想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又,问问题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求助,有种低声下气之感,而一个好答案则明显就是在获得啊,比如获得一个认知,获得一种抚慰。显然,后者更划算啊。”
表面来看,好像的确如此,但若是换个角度来看,问问题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现,而得到答案则有可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表现。这就有点像是,我们从小到大见过的那些聪明伶俐的学霸们,他们大多不是被父母逼迫着学习的。他们积极主动的预习,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做好标记,以便于自己在课上听讲的时候,能更为精力集中的去聆听,去思考自己的疑问。
如此看来,问问题就像是一种持续进阶的循环,即,由于你积极的去探索,进而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又会进一步触发更多更多的疑问。而得到一个答案之后呢?嗯,得到就是得到了,然后好像事情就此终止了。
有经验的老师,在启发自己学生的时候,时常不会问一个封闭式问题,比如,那种答案只能是对与错,或者是与不是的问题。与此相对,老师们更擅长询问学生开放式问题,即,就如刚才所说,那种一个问题能触发学生更多思考的问题。类似,谈谈你的看法?说说它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去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之类的问题?
仔细想来,若是通过不断地询问,追问,进而得到的答案,则明显比他人直接告知来的印象深刻的多的多。就像是人们熟知的“帕累托”法则,也就是“二八定律”,如果你仅仅是个得到者,可能知道了此定律也就知道了,而对于询问者来说呢?由于他们本就对此有疑问,于是,他们可能会想,“此定律除了应用于这一领域中,还会应用于哪一领域呢?又,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那些问题呢?”比如,在学校里,20%的学生制造了80%的麻烦。在研讨会上,20%的与会者问了80%的问题。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对一家企业来说,80%的业绩可能是由20%的销售人员完成的,可是,进一步想来,如果这家企业想节省开支,那是否可以把那80%的销售人员开除掉呢?只留下20%的销售佼佼者不就好了吗?再深入一层,如若“二八定律”始终存在的话,那即便剩下的这20%的佼佼者也会重蹈覆辙吧,也就是说,其中又会出现20%的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看吧,若是你真的是在积极主动的询问,你就是会得到比别人多的多的得到。
于我来说,好像自打开始写作了之后,每天都有或是这样,或是那样的思考,因为,对于写作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记录自己思考的过程。而在此之前,我压根就没有觉得自己居然有这么多疑问,就像是,真正可怕的并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甚至,可能还以为自己已然看尽世态繁华,已然无所不知。
既然有如此多的疑问,那该怎么办呢?我知道一味的等待,是不会有人给我答案的,此外,我也早已离开学校多年,亦没有师长可以询问。因此,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去书中找寻,去网络中搜索,而当我找到后,又会尽量让其与我的生活产生关联,尽量谈谈自己对此答案的看法,进而诱发新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