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进学生生活成为教育的常态

走进学生生活成为教育的常态

作者: 苏娜一林夕 | 来源:发表于2021-11-04 21:10 被阅读0次

    我怀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教室,这节课继续讲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快期中测试了,还有一单元没讲完,只能挑重点的课文讲,心里不免有点着急。

    “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我抛出了这个问题,再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就结束了。接着学下一篇议论文。三分钟,学生没反应,五分钟,都静默地坐着,又过了大概三分钟,终于有一名学生举手,这名学生答完后,还好,又有一名学生做了补充。他俩把第一问回答得挺完整。“那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教室里异常安静,我提示:“意义一般在文章的最后。”没有学生举手,我又强调了一次,仍旧没学生举手,沉闷的气氛使我的怒气不觉充满了胸,一瞬间怒火爆发了,我怒气冲冲地喊道:“齐答!”稀稀拉拉地有几个学生有气无力地读着文中的语句。

    “这课简直没法上了。”我站在讲台上看着无精打采的学生就是一阵批评,放学时又延长了放学时间。批评、惩罚了学生,自己的怒气一点儿没消反而越来越多了。

    来到办公室,把自己气鼓鼓的身体扔进了椅子里。为什么课堂会这么沉闷?每节课我都费尽心思地设计,就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怎么适得其反呢?我在怒斥学生时,不少学生发出“唏”的声音,对我的批评不屑一顾,我细心地维护着他们的尊严,换来的就是轻视吗?我反思着我的良苦用心,可学生却不领情。懊恼、失落充斥着我的内心。

    不行,我要弄清楚。九年级的学生不会弄不清是非。我找来班长了解情况,班长支支吾吾不好意思说,我让她把原因写下来。

    第二天班长写好交给了我。“课堂沉闷是老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面有个括号里面写着“加分”,原来,上课回答问题我没给他们加分。以前是有的,我上课时进入到课堂的情境,就会忘记加分这事,在我看来,只要参与课堂了,加分不加分无所谓,可学生可不这样想,量化分在他们心里的分量很重,就如金钱,你给我我就干,不给就不干,现在的学生真有的“拜金主义”。还有一条是“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没及时鼓励或表扬”。这是我的一大缺点,对答得好的学生,只是评价“好”或“答得很好”,评价语言笼统,没有切实的赞赏语言。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设计、审视课堂,以学生为出发点,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而是把自己为设计教学所花费的心思,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强加给学生,学生课堂上必须好好配合老师,不配合就是犯错,就要接受惩罚。

    李镇西在文章中反复强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学生。”教师,要低下身来,站成和学生一样的高度,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感受他们学习生活的喜、怒、哀、乐,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心灵相通,隔阂不复存在,哪里还会出现教育问题?

    因为我们一直受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学生面前总要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感,这才是教师。而那些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更多的出现在文字中。

    本周学校例会上,校长宣布从本周起教师家访,顿时,教师们怨声一片。大多教师的理由是没有时间,其实,真正的原因:家长到学校来天经地义,到学生家里去总感到不舒服。家访,教师和家长坐在一起聊聊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互相了解,也可增加师生和亲子之间的感情,是家校联结的纽带,何乐而不为?

    李镇西老师写过的克拉克老师,就是一位做真教育的老师。克拉克老师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他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他对学生们说:“我教你们,你们也教我,我们一起学习怎么去学习。”他怀着一颗童心和学生交朋友,他和学生一起跳绳,笨拙的他仰面摔倒在地,学生们哈哈大笑,他也无比开心;他走进学生的家里,辅导学生学习,甚至为学生做饭;他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用说唱形式上课,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等等。这样的教师怎不深受学生的喜爱。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我们都希望做真教育,都渴望走进学生的生活,更愿意走进学生的心灵,参与学生初中生活的成长历程,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感激、难忘的一页。其实把希望变成现实并不难,只要把走进学生生活变成教育的常态,就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学生生活成为教育的常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ak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