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的婚礼
邵竹君
90后是开放的一代,生活形态崇尚自在,厌倦世俗的约束。中国家长却往往影响了这种自在。在孩子的婚礼上也是这样。在父母眼里,孩子首先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有掌控权,而很少考虑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人格需要尊重。恋爱婚姻是一个人的私密生活,本无需广而告之,这些年,生活越来越个人化的青年也未必喜欢张扬,但父母不行,恨不能宣传得路人皆知,并不惜一切打造孩子的婚礼盛宴,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包办婚姻没有了,包办包括婚礼在内的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这义不容辞中,不知产生了孩子多少的无奈。父母却全然不觉,以爱的名义继续犯着各种错,依然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鲁迅语)。
中国式的婚礼也使人不自在,这大概也是90后婚礼恐惧症的原因。有一次我去广播电台主持一个节目,参与节目的一位女嘉宾是婚礼主持人,我问她是不是所有的婚礼都是一套主持词,她说基本是这样,很难做到针对性很强的主持。一个怪怪的疑问便出现了,这是谁的婚礼?你在结着谁的婚?再想到婚礼现场新郎新娘乃至他们的父母都要像木偶一样被主持人调遣,按主持人的要求去完成这套既定程序的每一个环节,想到参加婚礼的客人们都要跟着走完这套繁琐的程序,其间被N次要求鼓掌,之后,才开始这顿很少有滋味的大餐……如此,盼着婚礼赶紧结束的大概不只是客人,还有新郎新娘吧。
父母这样为孩子的婚礼大操大办,无非是为了一个面子。而让孩子去走那样一个婚礼过场,是对大众模式的就范。一切皆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便也这样。随大流惯了,自我就不见了。一个群体,最可怕的就是个性的泯灭,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沃•勒庞在《乌合之众》指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90后是试图走出群体保持个性的人,却常常被父母拉了回去,这是张扬真我风采的他们不情愿的。
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的天性是有创造力的,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够好。父母只可提参考意见,不可喧宾夺主,剥夺孩子的创造力。。我无限欣赏台湾作家三毛的婚礼。她结婚的日子是在想结婚的第二天,于是发电报告诉了父母。而荷西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在“沙漠里快要走死”才找到的一副骆驼的头骨。“新娘”三毛没有礼服,找了一件旧亚麻长裙穿上。没理发型,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扎上,就这么即兴,就这么任性,就这么自由。如此婚礼,何恐之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