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史系9816班毕业20年聚会
2021年7月18日上午,毕业20载,忻州师范学院政史9816班的孩子们,纷纷从全省各地向您奔赴而来。大家赶着路回来,脸上都是汗珠裹着路尘,笑容却是甘甜的。
上午10.00左右,同学们首先去家中拜见了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曾经的“监护人”、“大家长”,现任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系主任的杨随平老师,同学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和杨老师、师母高老师、师妹杨洋,组成了今天一个新的大家庭,大家欢聚一堂,气氛温馨甜美。我们互致问候,杨老师又亲切询问了今年同学们子女的高考情况,听到李英岐、赵艳红、杨志平的孩子高考成绩都超本科线130分以上,新忠、宏霞的孩子超本科线后,脸上笑的很陶醉。真正的师者,内心无比真诚、善良,有大爱。
上午10.30大家来到师院东区,大家都在寻找过去学习、生活的影子,学校变化发展太快,原来的教学楼早就换成了高大上的新的多功能教室,留下很少过去的景物,或许再过几年,我们就找不到曾经的蛛丝马迹了,太多感慨,曾经把最美好的年华留下的地方,一情一景,历历在目,触景生情,我们曾在这里生活、碰撞、恋爱又失恋、相聚又分手,这里是从学校迈向社会的一道重要门槛,我们在选择、犯错、彷徨中思考人生,由一个稚嫩高中生磨炼成一个合格的社会青年。转眼间,这群少年头上都添了白发,成为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山大的中年人。
然后来到历史系专门接待毕业校友的活动室,大家热烈的掌声邀请杨老师为我们讲话,杨老师简绍了学校现在的发展情况,并把学校新校区的蓝图给我们详细讲解,忻州师范学院现在正在申请硕士点,看到学校的发展,如此之快,每一个忻师校友,无不热血沸腾,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早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校。同学们也向杨老师汇报了自己毕业以来的个人发展情况,无论是哪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没有给杨老师和母校的脸上抹黑,用自己有限的能量去照亮自己能照亮的地方。去帮助、成就更多的学生。
交流中,晋波同学说:“咱们聚会就是想和大家见个面,吃、玩都不重要。”多么朴素又用情至深的话,我们班同学每年都能聚到一起,在大学同学中也被传为佳话,很多班级可能到现在一次还没聚,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杨老师把同学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爱、帮助,把爱的种子撒播到了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情就留下了希望。
李英岐同学曾经满头秀发,现在是稀稀疏疏,生活和工作中一定扛了不少大梁,他自信满满的说:“工作没有白做的,工作都是为自己做的,领导安排我做啥,我就高兴接受,慢慢的本领就越来越大,和王晓丽组成夫妻班档,创造了中考达忻一中的校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坚持学习就会成功,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并带领学校团队服务指导家长学习,自己又考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高考志愿咨询报考技能,帮助了不少人。”
张吉瑞同学,打拼的很厉害,斗志满满,头脑灵活,对未来无限憧憬。杨宏霞、晋波同学是基层干部,始终不忘初心,服务群众,乐此不疲。孙文霞同学敢于挑战自我,从吕梁调到太原工作,工作成绩突出,自信满满。田更生同学回忆过去的不易,十分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他越来越成为了生活的弄潮儿,这次终于圆了和杨老师深情一抱的愿望,他的儿子聪明伶俐,十分优秀,看出更生对美好未来有坚定的信念。许秋叶同学,善良热情,生活工作的经营高手,人缘好,幸福写在了脸上。高安勤和田乃云工作在吕梁,职业幸福感很强,思维开阔,幸福的中年男人。赵艳红、杨志平都是女强人,工作成绩突出,孩子培养优秀,啥时候都是精神抖擞的。 闫 新忠和我跑前跑后,忙的呼哧呼哧,安排好大家的生活娱乐,不亦乐乎,来忻20年聚会是我俩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把今年聚会的接力棒接好,然后传递到后来。
武宏霞同学也特意发过 一段深情的话: “母校常在我梦萦,师生已多年未亲近,可是怎么也改变不了我的感恩心。”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校园做自我介绍时我说过,这里只是驿站,不是终点站。参加工作后决定边工作边继续考研,但是苦于对考研信息一无所知,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找到了杨老师,杨老师热心帮助我联系了正在首师大读研的师兄张秀敏,在杨老师和师兄的帮助下,我顺利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留在了北京工作。在这里对杨老师深深的道一声:谢谢! 这次聚会,虽然由于闺女暑期上课外班不能及时赶回去,但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这次聚会的点点滴滴:看到杨老师还是那么年轻帅气,岁月不曾在杨老师脸上留下痕迹,不禁感慨岁月静好。看到杨老师亲自布置会场、条幅,组织座谈会,一起陪同同学们游古城,特别重视此次聚会。难忘师恩!看到同学们百忙之中抽空风尘仆仆的赶回母校相聚,既感动又遗憾。难忘同窗谊! 如今看到同学们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精英,由衷地为同学们感到高兴!继续加油!
桃李满天下,师恩永难忘
待到重逢时,共叙师生情。
张吉瑞聚会结束后发来感言: 聚会结束,踏上归程。高速路上,车在飘忽,心也在飘忽。明明是带着相聚的欢愉离开的,却不免有丝丝的怅惘。毕业20年后的再相聚,如品历久弥香的20年陈酿。酣醉之余,也为美好时光的转瞬易逝而生忧思。 20年的相聚含义当然特殊,而"感念师恩"是重中之重 杨老师如坚强挺拔的白杨值得礼赞。身体方面,精瘦的身板儿,充沛的精力仍倔强地陪伴着他。事业方面,他依然保持着令我们值得仰望的高度,也仍有几十年不变的亲切感。虽然临近荣退,但肯定是百分之百的退而不休。内携后学,外出讲学。仍将发挥余热,鞠躬尽瘁。同学们从教二十年,几经春秋,付出了,磨砺了。才知道见成效与出成绩的艰辛,才知道被理解与被信任的不易。特别是当自己代出去的学生来看望自己了,感动之余,才更理解我们老师当初的期望与苦心,才懂得原来那普普通通的三年求学时光中,老师的讲授值得珍惜、教导值的珍惜、期望值得珍惜,就是每一天的陪伴也值得珍惜!让我们自己来把尊师做为师者立身的一种根本品质。也把尊师做为一种代代庚续的光荣使命。尊师就是敬自己。 20年聚会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幸事,人生历程中中,没有多少值得骄傲、值得称道的事情是这样完成的:大家从不同的地方、不同岗位都奔同一个目标而来。都带着同样的祈愿,同样的笑容,以相同的心情与努力,来把她办得完美。何况还有杨老师,李宏,新忠事先无私的筹划与准备。大家从见面到分别,就一直开心着,兴奋着,和那为聚会增添热闹的孩子们一样,无拘无束,彻彻底底地给自己的身心休假;这情景好像昨日重现,我们从未分别过似的。大家伙聊聊工作,聊聊家庭,聊聊人到中年共同关注的话题。应杨老师的要求,自己发言,讲讲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言谈之中没有不切实际的浮夸,夸也是同学们从侧面真诚地夸出来的。分享心得时,大家涵蓄中不失质朴,谦虚的同时也自信满满。当然还受鼓舞感动——杨老师还盼着我们政史16班这个集体,盼着我们每位同学,盼着我们的家庭乃至孩子们都更好,更美满的呀!倾心交流之余,更为老师、同学们取得的成就而感动,深受激励:老师辛勤耕耘杏坛几十年,是学校为数不多的老资历教授,十多年主持历史系工作。女儿洋洋已是师院老师,同时在继续读博深造。同学们呢,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独挡一面。有同学继续深造,到更高的平台发展;有同学大胆转行,仍然做出更佳的成就;有同学坚守岗位,辛勤耕耘,创下同类别成绩之最;有同学孩子已成功考取大学,了却人生中一大心愿,等等等等。分享之中竟然产生"私心"——这些成绩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是我们政史十六班每一位成员的,是我们的高度,是我们的欣喜,是我们大集体的底蕴与力量! 感慨之余,我提"稳固初心",这可不是在赶时髦。想必每一位同学重返母校,故地重游,都会万分感慨。在念旧之余,内心中分明也是在找恩师,找同窗寻求一种至真的慰藉。母校的发展壮大令我们欣喜,师弟师妹们的成绩也令我们赞叹。教育工作不易,我们尽管身处纷繁复杂的尘世之中,也要为心灵留一方净土。知荣辱,讲原则,求真知,勇担当。我母校、老师,同学,同仁的真诚扶助与心心相惜,是初心如磬的支撑与沃土。同学们,请记住,我们永远在一起。而激发初心,在聚会结束,各奔前程后,我们有充足的劲头去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同学们,心相映,常共勉!期待再品30年相聚的佳酿,那时的美酒,将会更加醇香……
聚会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重温了那段岁月和情谊,相互感恩,互相激励,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在今天人情淡漠的时代里,有更多的爱,支撑我们的前行,同学们的孩子们虽很少见面,但不一会儿都打成一片,大的关爱小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将会记住,爸爸妈妈在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种情谊和爱,还有这样一群兄弟姐妹们彼此关爱,这是我们同学们聚会留给下一代最重要的财富。
时光匆匆,曾经的少年来了又走,但带走的是忻州师范学院的优良传统、政史9816的深厚情谊,她们会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春暖花开。
请留下深情,情就会深。再见母校,再见恩师,再见老同学,愿那些“失联”的少数老同学,早日找到组织,愿同学们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附:杨随平老师寄语:
政史系9816班毕业20周年聚会在李宏、闫新忠的精心组织下即将圆满结束,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聚会,看望了即将退休的不称职班主任。尽管时间很短,不少同学因工作和家庭原因不能成行,很是遗憾,但同学们共叙师生、同学情谊,分享了人生成功和奋斗的经验,达成了健康才是最大财富的共识。尤其是得知今年参加高考的徒孙们取得好的成绩,弟子生活工作顺风顺水我很欣慰。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同时平和心态、保重身体,多活几十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最后祝同学们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身体健康!明年有更多的同学来相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