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这是我们的前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勉励人民大学青年学生时说的。我认为对于教育也是如此,不了解农村的教育,就很难给中国的教育溯源,毕竟寻根的话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
我们的“时代楷模”张玉滚老师师范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农村教育20年,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坚持免费教育,把一个又一个山区的女娃送进了大学的校门。这些都是引领农村教育的典范人物,而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数十年里人们争论不休,我认为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农村的教育发展还是要植根于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对于农村孩子来讲通过应试教育,进入一个跟城市孩子一样的平台才是农村孩子教育的重中之重。”著名企业家俞敏洪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此话在落实“双减”政策的今天显得颇为偏激,但仔细想一想,确实有几分道理。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是的,宝贵的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水的载歌载舞,但是锤的敲打也是一种方法。在没有很好的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锤的敲打也可以形成鹅卵石,虽然这些石头很羡慕那些伴着水载歌载舞的天然鹅卵石……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而言缺少好的教育“生态”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达到“教育平衡”,尤其是留守儿童居多,家长接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寻找一条合适农村孩子发展的道路。
近两年来,濮阳教育改革不断深化,13所油田前线学校移交属地管理,回迁教师整建制安置到华龙区、示范区7所学校。这是一次油田地方教育的融合,清丰县油田二十中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油田教育是城市教育的代表,只是这种代表比较特别,我们不妨换个词,那就是“大院”教育。“大院”一词在过去的某一历史时期中颇为流行,部队大院、工厂大院、国企大院,大院中的人往往来自天南海北,因为工作的原因聚集到了一起,他们第一代操着各地的方言,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基本上都是普通话了,他们往往自带优越感,生活条件也相对来说优越一些,油田也是一种大院。他们生活的相对独立,而教育也相对独立。
那油田的教育是否就优于农村的教育呢?其实不能这么说,只能说各有特点,毕竟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农村教育相对于油田教育竞争意识强,油田的孩子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相对缺少竞争意识,就我来说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从没想过失学。就像我们高中班主任说的那样:“我能保证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能上大学,只不过有的人上好大学,有的人上不好的大学,努力学习是为了上好的大学。”事实也证明他说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同样的发生在农村孩子身上那就不一定了,农村家长考虑的相对实际,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小学而言,农村的教育或者说是被称之为“地方”上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名次,这也是油田小学教师融合之后不适应的一点,因为油田小学不进行排名,教育中心偶尔抽考也是只出优秀率、及格率不进行校际之间排名,他们打的分也相对较高。有的人就说了,这不是欺骗家长嘛?要知道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就我的父母而言他们不仅关心考试的名次更关心答题的情况,每一次期末考试卷子都是要家长检查的,发现有的答案划了出来但是老师没有扣分;发现孩子答得不够好而老师扣分不多,往往就知道什么情况了,这也是一种心领神会吧,这一招对于农村的家长好像不奏效,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因为农村的家长一般不会关心孩子的答题情况,只关心孩子的名次,这就是教育的差异,还是那句话,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合适的教育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反之,教育效果就太好。
前段时间,我听濮东小学的郭秀霞副校长说油田的老师也慢慢接受了成绩的排名。这都是融合的结果,而他们的到来也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对于清丰县油田二十中而言,这是教育的回归,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毕竟油田的教育属于油田的“大院”子弟们,还是那句话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利民之本,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产品生产,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划分。
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