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惠崇《惠崇春江晚景》
这首诗这样翻译:
竹林之外,桃花刚刚开了两三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查知。
河滩上蒌蒿满地,芦苇开始抽芽;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长江,也正在此时。
这首诗取景典型,而又虚实结合,写得妙趣横生。
春天又分孟、仲、季三春,这首诗究竟在写哪一春呢?最像是仲春。为什么不是孟春?因为孟春乍暖还寒,应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诗中已经是“蒌蒿满地”了,想来不是早春。那为什么不是季春呢?因为季春春色将阑,应该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花都开败了,只剩下杨花还在漫天飞舞。这首诗中还有桃花绽放,显然也不是晚春。
这一句诗不仅把春天写活了,而且,它还不知不觉地生发出一个哲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通过最微小的变化来把握大方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好多人一看作者是李清照,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李清照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吗?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是何等的玲珑俏丽!她怎么会写如此壮怀激烈的诗呢?其实,这样截然相反的诗词风格,恰恰反映了李清照的文学主张。她认为,诗是写大事件,抒发大情怀的;而词是写个人感受,抒发小心情的。所以诗应该雄健,而词应该婉约。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大情怀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国仇家恨。
国仇就是诗人正逢“靖康之变”,两帝被俘,政权南渡,偏安一隅;家恨也是因其丈夫赵明诚作为地方官,遇叛乱时没有平乱,而是只顾着自己逃跑。这让李清照非常失望,认为他不能称之为男子汉大丈夫。
这首诗的知识点其实就是三个典故。
第一,“人杰”。人杰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中的豪杰,出自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一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资治通鉴·汉纪》)
第二,“鬼雄”。鬼雄就是鬼中的英雄,出自屈原的《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第三,“不肯过江东”。这里用的是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典故。当年,项羽兵败垓(gāi)下,逃到乌江,已经是走投无路。紧要关头,乌江亭亭长划着小船出现了。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大王到那边,未必不能东山再起。请大王赶紧过江吧!”项羽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与八千江东子弟过江,如今就剩下我一个人回去,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呢!”说罢,自刎而死。这就是“不肯过江东”的出处。
这首诗这样翻译:
活着的时候要当人中豪杰,即便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如今人们还怀念项羽,怀念他宁死也不肯渡过乌江,回到江东。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又慷慨激昂,借古讽今。
读《顺着历史学古诗》蒙曼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