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正面和反面

作者: 百万机器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22:45 被阅读68次

    你真的理性么,或者说你真的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理性?

    来做道题吧:一公斤的羽毛和一公斤的铅块一样重么?

    这是道脑筋急转弯,羽毛和铅块一样重,但你有没有觉得一点点不对劲。

    那换一题试试看: 一公斤的羽毛和一公斤的铅块,如果从二楼掉下来,你宁愿哪种掉在头上?

    羽毛和铅块相比,会不会感到铅块会砸的更「重」。

    物理上重量是一样的,但主观上的判断并不相同。

    脑中对重量的观念,可能是基于阻力、可能是基于硬度,也可能是基于撞击后的伤害而言的。

    从主观体验来说,一公斤的铅块完全可能比一公斤的羽毛重。

    大脑和身体常常分离,而这种分离又无时无刻影响着你我,思维既有看得见的正面,也有看不见的反面。

    思维的偏差

    诺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1974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吹响了探秘思维背面的号角。

    卡尼曼在思维的反面,找到了大量启发式加工 Heuristic。

    来自传说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发现浮力作用时喊出的那个词 Eureka。阿基米德肯定不是在作穷举式最优化搜索,就是澡盆提供线索,他灵机一动找到解决方案。

    卡尼曼说「人们在不确定状况下所遵循的经验法则通常都是奏效的,只是偶尔会出现失误。」

    启发式加工从演化诞生,帮助了人类生存,但随着社会对精准反应要求的提高,这种快捷的思考也引发诸多认知偏差。

    学者们在沿着这条路径探索。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称其为人类误判心理学,发现了 28 种偏差。

    德国学者多贝里在经典畅销书《清理思考的艺术》中一口气提出了 52 种偏差。

    加拿大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在《理商》中归纳,形成了 13 种偏差。

    但你发现,无论是 25 种,还是 52 种、13 种,都太多了,记不住,从而用不了。

    在论证课上,阳志平老师经过整理,发现偏差部分由个人气质引起,部分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产生,从成因出发,遴选出最具典型性的三种。

    认知吝啬鬼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绝大部分人认为“不能确定”,正确答案为“是”, 不管安妮结不结婚都是成立的。大脑偷懒,没有思考全部。斯坦诺维奇称其为认知吝啬鬼。

    认知吝啬鬼来源于自己的过往经验,人人难以避免。

    认知吝啬鬼有时来自于刻板印象,在两件事取舍时,高估更有代表性的事件。

    比如说在抛硬币的时候,连续抛出九个正面,你是不是会觉得下一次出现反面的可能变大。

    这没有道理,硬币没有记忆,也并不知道之前的结果,所以每一次都是独立事件,不可能受到之前事件的影响。

    但为什么会有这种偏见呢,因为代表性的影响,越平衡的正反比例,越接近硬币的刻板影响。

    这段话大家可以反复读几遍。因为哪怕理性上你能接受,但感觉上仍然很难。

    这个刻板印象是错误的,来自大数统计,但大数的趋势,并不能代表个体事件的发生。

    这种模模糊糊的类似感,有时并不准确。

    心理家称其为赌徒谬误,十赌九输,请切记。

    认知吝啬鬼有时来自于鲜活记忆,对那些易于回想的事物,经常高估概率。

    请回答:汽车的交通事故概率高还是飞机事故概率高。

    大多数认为是飞机事故,但从数据统计来看呢,飞机的事故率远远低于汽车。

    根据2017年美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死亡概率,死于一场车辆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比死于一场航空事故中的概率高2000倍。

    从死亡人数看,根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35万人。2018年,全球发生16起航空重大事故,一共造成555人死亡。

    偏见的原因每次的飞机事故都有媒体渲染,会轻易提取出鲜活故事,比如马航370。

    这种易得性影响了概率的判断,你可以再回忆一下,认识的人中,汽车事故的人多,还是飞机事故的人多,可能是汽车。

    媒体常擅长于去给大家呈现各种各样的鲜活的故事,扭曲你的判断。

    大脑对生动性、鲜活性异常敏感,但这并不代表世界的真相,仅仅是塑造了一个更易得的假象。

    商人从来都只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你要思考还有什么,培养逆向思考,不做认知吝啬鬼。

    无关背景

    周末,逛街买衣服,店家开价1000元,那合理价位是多少?是不是觉得500元已经是很便宜了,但背后的真实标价可能只有50元。

    在朋友圈里面经常会看到「原价xx元,限时xx元」这样的广告,是不是不管看多少次,还是会有便宜的感觉,思维容易被初始值锚定。

    真实的信息就在那里,没有变化,仅仅引入无关的背景,就改变了自己的判断,这就是锚定效应。

    前段时间支付宝的一个广告词引来痛批。

    广告词是:“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让理财给生活多一次机会”。

    相比其他理财广告,这个广告影响力惊人。我看到之后,都升起了购买的冲动。

    前半句内容扎心,但和理财产品无关,如果去掉感觉完全不同,这是塑造恐惧框架。

    人在恐惧框架中会倾向拥抱风险,多做投资,但坏处是塑造的恐惧感过于强烈,以至于引起了争议。

    判断容易受到框架的影响而摇摆,这是框架效应。

    锚定和框架会人为设定焦点,让你的思维围绕这个焦点打转。

    大侦探福尔摩斯给了你解法「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剩下那个无论有多么不可思议,都一定是真相」。

    这些干扰由信息造成,所以要从信息角度去入手,花费精力,货比三家,交叉验证,才能重新对焦。

    未来贴现

    新的一年,会立下不少宏远,定下不少目标,但到年底,你又完成了多少?

    达不成,是责备自己不够自律,还是埋怨自己不够努力,但且慢,问题不仅仅在正面,还可能在思维的背面。

    人类的大脑不善于想象更遥远的时空场景,大脑的决策过程,存在时空局限性。

    当目标是减肥,一盘美食在你面前,一方面是现实满足的诱惑,一方面是远期健康的好处,你会如何选择?

    心理学家从经济学理论中得到灵感,发现评估价值时,大多数人会把未来的价值打折。如果未来的健康好处跟现在的美食诱惑一样大,选择一定是美食。

    坚持目标,要开发目标的价值。

    目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标不是终点线,而是牵引力。

    目标不仅是抽象的描述,目标还要有画面感,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比如减肥的目标具体成一个向往的形象,把利益放大一点,损耗就减少一点,才会加强抵御即时满足。

    达成目标,还需要准确的计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大量的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 发现人类有个典型的时间时点,在30天左右,做任何事情容易坚持前30天,过了30天之后就很难坚持。

    把贴现的时间周期从一个月改为更长之后,对自己都是非常遥远的时间,很难去估算,对你没有任何区别。

    你我常相信自己在某一时期内能够做的比实际能做的要多的倾向,也经常为自己制定不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

    尽量就把自己的目标按照时间颗粒度进行拆分,以30天为一个小的单位,3个月为小的单位,6个月、9个月为大的单位,在典型的时间颗粒度下,更容易获得稳定的表现。

    时间是稀缺的不可再生,时间的能力尤其值得培养。

    去记录自己的时间,去感知自己的时间,时间感是可以培养的。

    掌控时间,从克服时间贴现,从准确评估开始。

    与理性同在

    有不少人问我,学了这些认知偏差,有什么帮助。

    正如无法看清正带着的眼镜,你无法直接观察自己的思维。

    学习认知偏差,并不是在否定自己,而是帮助你更好的认知思维的另一面。

    认知偏差有先天、有后天,有的无法杜绝,但都可以察觉。

    人需要有所为,也需要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要树立思维的检查站,当遭遇到偏差,停下来,多问自己一次「为什么」。

    巴菲特在每次投资决策之前,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

    有小伙伴会觉得,长期这样思考,会不会辛苦,我想说的是,思维是一种习惯,而且高度可塑。

    转变有阵痛,但当拥有了新的思维,会恢复到毫不费力,层次的跨越既带来好,也带来快。

    斯坦诺维奇说:「支配我们一生的决定,大概只有二三十个。这些决策通常是很特别的,会导致启发式加工毫无用武之地。但我们的生活是被这些为数不多的事情所掌控的」。

    提升自己的理性,要先认识到自己的不理性,锻炼自己的思维,要先理解自己有多盲目,不断滋养出改变的勇气,储备好改变的能量。

    这时候,往回看,有一个曾经渺小、曾经愚蠢的自己。而曾经的愚蠢,恰恰是成长的标志。

    聪明的人只有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重要的不是在正面和反面中争出胜负,而是让思维在两者间达成共识。

    超越智商的边界,发起机器人叛乱,愿理性与你同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的正面和反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fz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