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野彰说起
一则新闻:日本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做客电视节目,节目主持人访问当年他年轻时经常光顾的酒屋妈妈桑,虽然多年过去,妈妈桑对当年的吉野彰记忆犹新。有心人会基于不同认知从新闻中看到不同的视觉和内涵。
比如有的人看到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吉野彰几日年如一日的研究使得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酒屋的妈妈桑过了二十年还是那个妈妈桑,只是更会说话、更有魅力了;还有的人看到了一种坦诚的态度;相比日本媒体挖掘信息的能力,坦诚、实事求是、开放的态度更值得激赏。不像“果仁”,一好百好,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能就戴了“伟光正”的帽子;出来的新闻往往是“小时天赋异禀”或“背后艰辛的故事”以及一大堆老师朋友同事的“赞美”,不允许任何的道德瑕疵;更别说是与年轻的妈妈桑觥筹交错、唠嗑私语的新闻。
相比泱泱大国,日本虽是弹丸之地,却出产了27名诺贝尔奖得主;我“锅”媒体却频频宣扬广场协议后日本衰落,称为“失落的二十年”,如同最近有家知名报纸刊登的一篇报道名为“日本屡获诺奖背后潜藏的危机”;这种论调显然是可笑的吃不到葡萄、葡萄就是酸的丑态心理;不从深层次的原因去分析比较,却瞎扯什么酸葡萄论调,殊为可悲、也没有出息。
不可忽视的是,中日差距已非一朝一夕。中国文化糟粕太多、遗毒太深,虽然有鲁迅、胡适等摇旗呐喊,却从没有得到旗帜鲜明的打倒。何为糟粕遗毒,比如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此处的人欲是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也就是朱子提倡灭掉基本需求以外的欲望,如同他说饮食天理,美食就是欲望。这种论调一方面扼杀了国人基于欲望驱动的创新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造就了国人虚伪的底色。中国人模仿力很强,创新能力很弱鸡是其明证;在宋明理学的浸染下,华夏遍地是君子,中国人明明也很好色,却要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如同朱夫子一般,人前装圣人,人后戏尼姑;其实是最“装逼”的人;为什么口吐圣人之言,却行不轨之事;逻辑很简单,当人性压抑的越深,反弹爆发只是时间和机会问题。
今天民主自由已经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急需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在现代视角下,融合民主、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焕发出新的文化精神。我们要明确私域与公域的界限,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鼓励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张扬个人尊严、自由与创造力;在律法框架下,人人各得其私、各逞其能;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
2019年10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