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著名品牌推广人、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

著名品牌推广人、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06-04 10:07 被阅读0次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生之仁。“仁者,人也”(《中庸》)。具体而言,仁就是超越人的动物性自然人格,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化,或曰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于此,人生的一切行为举措,当然都理应“依于仁”(《述而》),亦即始终坚持仁这一终极追求不动摇。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自然也都理应是为了使人普遍活成真正的人,或曰实现“天下归仁焉”(《颜渊》)。把仁(人)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而非手段,这正是孔子“人本”观的首要基本内容。

孔子所谓的实现人生之仁,或曰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物质层面活成人,一是在精神层面活成人。

首先来看其物质层面。孔子认为,人生理应具备相应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饥寒交迫的物质生活,势必难以普遍活出人生的尊严、情趣与健全的人格,这只能算是人所厌恶的病态人生。为确保世人在物质层面普遍活成人,孔子在其政治思想中,明确提出了治国先“富民”的政治主张(《子路》)。与此同时,在如何看待个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孔子又进而提出了理性化的系统性思想认识,此即孔子的“物质生活”观。以后还要对其做专题介绍,这里暂不具述。

再来看其精神层面。在孔子看来,所谓在精神层面活成人,具体而言,首先也就是始终坚持学为君子,从而活出君子的品性与德行来。

君子的本质特征是“依于仁”(《述而》),亦即始终坚持仁道这一人生终极追求不动摇。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君子的品性与德行,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泛爱众”(《学而》)的博爱情怀,“主忠信”(同上)的立身之本,推己及人的待人之道,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德,谦和敬让的礼乐素养,“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的独立人格,“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的人格尊严,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而不厌精神等。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品性与德行,才称得上在精神层面真正活成人了;无论是个人与家庭,还是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皆应在于此。这则充分体现出了,孔子以仁(人)为根本目的而非手段的“人本”观。

然而就实而论,孔子其实并没有具体提出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管子•覇言》:“夫覇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其意是说,成就覇王之业的根本关键,在于争取贤人与民众的支持。这里所谓的以人为本,主要还只是着眼于贤人与民众的重要作用,或曰实用价值;其根本目的,则是实现君主的覇王之业。因而这还只能算是一种君本思想,而非真正的人本思想。孔子虽然从来未明确提出过以人为本,但孔子把仁(人)视为根本目的而非手段的思想认识,却是名副其实的人本思想。所以在这方面,孔子才是真正的第一人。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著名品牌推广人、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ht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