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本是印度净饭国的王子,他长大之后,去城外的四周村落考察浏览,这就是著名的“四门出游”的故事。
当释迦牟尼从王城的东门出来时,看见了步履蹒跚的老者,他发现他们年老体弱,行动非常不便,有的甚至驼着背,弯腰90度十分艰难的行走,其痛苦可想而知,释迦牟尼佛产生同情之心,并想到,每一个人都会慢慢的变老,到老的时候竟然如此痛苦,实在是可怜啊。最后佛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名为生命的东西是应该鄙视的,因为它让人衰老。
当释迦牟尼从南门出来时,遇到了得了重病,在一旁奄奄一息的人,他们的样子十分痛苦,看来早已被病魔折磨得生不如死了。释迦牟尼佛由此感叹,每个人都可能会生病,病痛带给人的痛苦是十分巨大的,不仅是病人自己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连他的家人也是身心摧残,最后佛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名为生命的东西是应该鄙视的,因为它让人生病。
当释迦牟尼从西门出来时,看见了身体僵硬,面目全非的死人。他更加感叹万千,每个人最终的结果都是死亡,无论贫富,无论贵贱,都逃脱不了这个共同的命运,而且人生是无常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亡,或者是老死,或者是病死,或者是意外死等等,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最后佛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名为生命的东西是应该鄙视的,因为它让人死亡。
当释迦牟尼从北门走出来时,他见到了身披袈裟,修行悟道的僧人,于是释迦牟尼问到他是干嘛的,僧人回答道:我做好事,行福业,怜悯创生,普度众生。佛祖听完,说这个好,我也要怜悯创生,普度众生,于是就出家了。
总之,我们普通人比较乐观,平时逛街,关注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出游嘛,看的重点肯定是美景,美食和美人。但是佛祖比较悲观,关注的都是不美好的东西,逛个街居然整出个生老病死,最后硬生生把出游变成了出家,是这么个路数。
不过,一般人都是碰到了挫折,比如说失恋,破产,然后就看破红尘,如果这时候再走投无路的话,就很容易出家去了,这时候出家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
但佛祖不是这样的,他贵为王子,出家不是因为自己碰到了挫折,他的觉醒不是基于自己的痛苦,而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痛苦,进而看到人类最终极的痛苦-也就是生老病死,所以他才出的家,为的是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解决方案。
出家以后,佛祖到处拜师学习,但是终究得不到彻底地的解脱,最后佛祖决定自己一个人独自修行,有一天,佛祖走到尼连禅河边,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沉思,一动不动,最后进入禅定状态。到了第七天,天空闪过流星的刹那,佛祖突然觉悟成道,从此成佛,意为觉悟者。那棵毕钵罗树从此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一年,佛祖35岁。
注意,所谓的成佛,是指成为觉悟者的意思,还是人,不是变成了神仙。有人说,不是成佛了嘛?那不得脚下出现一片祥云,把我托举到空中,好好体验一把超人的感觉。
怎么可能?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放下刀就能变成神仙的话,那你放心,以后世界上不止杀人犯会消失,连杀猪,杀狗,杀牛等等的人都没了,为啥,都放下刀成神仙了呀!那真是满大街的神仙,真是想多了。
想要成仙,你得找两颗仙丹吃吃!
或者,你学习佛祖,涅槃才行。佛祖也是活了80多岁才涅的槃。
接着说佛主,成佛以后,佛祖管自己叫:如来。什么意思呢?就是如其本来,如实而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没有来过,也不会去哪里,一直就在。中国人喜欢说,你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说的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这个人世间来来去去,生生死死,都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佛祖成佛以后,到处弘扬佛法,他要求皈依的弟子都要剃头发,为什么呢?
一是头发是烦恼,李白不是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嘛。既然要出家,就得斩断这些烦恼,头发全部剃掉。
二是为了打品牌,要知道当时印度教派林立,佛祖现在创立了佛祖,其实就相当于成立了一家初创公司,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那么怎么提高自己公司的品牌辨识度就很重要了。这不,大家把头发都剃了,一个个光着脑袋出去传道,像电灯泡一样,立刻就能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很快就出名了。
佛教就这样,不止在印度流行开了,而且扩散到了整个亚洲。比如现在佛教在南亚,在中国都如鱼得水,得以发扬光大。只是令人唏嘘的是后来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却没落了,至今在印度占据主流地位还是印度教,佛教只处于边缘地位。
真是阿弥陀佛,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