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一笔记20211121
原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注释:
无生法忍:无法法,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忍,即智。真智安住于真如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
师子座:佛的法座位,喻佛无畏说法犹如狮子。
摩顶:佛以手摩弟子顶,有三义:一是授记,二是安慰,三是加持。这里指后二义。
缕结:如丝麻之类。
诘:追问,质问,推究。
性一切心:性,在这里是动词,指赋予体性。能令一切法得其体性之心。
吝:吝惜,不舍。
觉观:觉,即寻,心之粗相。观,即伺,心之细相。
九次第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定尽,次第而进,故名“九次第定”。四禅四定属凡夫定,灭尽定则是小乘圣者所证。
译文:
这里,世尊将要开示阿难及与会诸大众,令他们都悟入无生法忍,就在狮子座上伸手摩阿难顶,告诉他说:“如来常说:一切诸法之生起,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以及大至整个世界,小至微尘,也都是依此真心而成体性。阿难,如所有世界的一切事物,其中乃至草叶、楼结,追根究底,也都有其体性;纵然是虚空,也有其名称形貌,何况这清净妙明真心,能令一切法得其所依体性,怎么会自己没有体性呢?如果你固执不舍,认定这个能分别寻伺的了知性就是你的真心,那么,此心就应该是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六尘事相造作,而别有完全独立的体性。就如你现在听我说法,则因为听到了说法声音才有了心的分别,离开声音外尘则能分别的心毕竟无体;纵使你令六根不缘外尘而止灭一切见闻觉知,让心内守幽闭寂静的境界,这仍然属于独头意识对法尘所做的分别尘影之事,而非你的真心。我不是一定要你承认执此缘尘的分别心不是真心,但你对于这个心应细细揣摩。如果离开现前六尘境相而仍有分别觉知之性,即真正是你的心;然而,如果分别觉知之性,离开六尘境相就没有体性了,那它不过是现前六尘的分别尘影之事,是虚幻而不是真心。六尘境相不是常住不变的,如果六尘变灭时,这个分别觉知之心失去所缘境相而不复存在,如同徒具假名的龟毛兔角,那么这时你的法身也同样断灭不存,又是谁去修证无生法忍呢?”这时,阿难与诸大众无语可对,默然自有所失,然而还是不识真心。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修学佛学佛法的人,即使一前已经成就九次第定,仍未得诸漏灭尽而成就阿罗汉果位,其原因在于执着此作为生死根本的分别妄想识心,误以为是真实之常住真心,所以你虽然多闻广记,却仍未能成就圣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