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这一首《童年》,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夏日蝉鸣,微雨独立听荷语
夏夜虫鸣,朗月星空望天河
我喜欢夏季的雨、夏季的风,夏季的夜里夏季的星;我要去追逐童年里头顶飞过的蜻蜓,去寻觅丛林里划过的流萤……
有人却在问:这连日的降雨到底是谁人泪的独白?如果说风雨洗礼了天下万物,眼泪最终能涤荡谁的灵魂?
节气的循环更替,一如世间的生命轮回。
天气的阴晴不定,恰似人类的哭笑无常。
雨水灌满了江湖,泪水干涸了心湖。
我说:人首先要学会自爱,才可能有余力顾及他人。想想,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你还能指望谁来爱你呢?
就算生自己的和自己生的,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你独立生活;唯有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是对你不离不弃的。
学会爱自己是人首要的本领,是刚需。要知道,任何时候,爱都不是为了治愈旧的伤疤,而是为了长出新的枝桠,你应该随时活在一个新的自己里。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或是一株花,我自岿然独立,任尔雨打风吹。
任何你想要要不到想弃又弃不了的都是鸡肋,都会成为你心中的刺;任何有意无意的耿耿于怀和极力追逐都是你无意识或者潜意识里的执念。
有句话说:人都会被年少不得之物所困一生。一点不假。
最近,好多人应该都看过《玫瑰的故事》。剧中的苏更生,从小缺爱,所以她就不懂得如何去爱;而方协文骨子里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也让他在拥有一些之后有着极强的掌控欲;庄国栋对事业的偏执更是源于他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矛盾拉扯。
不管我们说潜移默化也罢,人家说量子纠缠也好,所谓的“代际传承”也便是如此;那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继承型父母”呢?
温尼科特把母性养育和家庭比喻成个体需要不断突破的围墙。情感成长过程中的个体正从依赖走向独立,健康的状态意味着有能力在依赖和独立之间来回转换。
一个持续地为个体保持高度依赖机会的家,才让个体不断从一个单元进入另外一个单元,以至于发展出探索无限的外在共享现实的能力。
有时候,再漂亮坚硬的外壳也只是你对缺失的渴望在作怪,这跟天生的优越感是有区别的,唯有内心的强大可以填补那些隐形的空洞。
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家庭里才能养育出懂爱会爱的孩子,她们才可能有容错的能力。而容错能力强不强则完全取决于你的实力。
当你向上兼容不了的时候,势必会顺势向下找寻安慰。而人对低成本价值的索取热衷度,恰恰体现了社会的退步程度。
什么多巴胺、内啡肽、力比多,只不过是具象化了的生活激情的源泉,或者说原动力。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不应该只体现在生命垂危那一刻时的求生意识,内耗只会等同于慢性自杀。
假如一个伤害者内心觉得亏欠了对方,他很可能会为了寻找自我心理的平衡,把自己变成被害者的角色,从而加倍伤害对方。
我们不能把别人的过错代偿在自己身上,哪怕是父母、兄妹、子女。心理学上有条原则叫“谁痛苦谁改变”,所以,你永远不要试图去治愈他人。
即便我是蓝调药师,却也提供不了你们需要的大部分药物,也许有些疮毒病痛只能自解,直至你长成为一个治愈系的自我。
盛夏季节,知了在树梢举目眺、高声叫,也不知它明了多少世间事,知了多少人间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