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前夕,建安四年(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实际上张绣并不愿意投降曹操,毕竟他与曹操有私人过节。张绣从人之常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较低的站位。
照这个思路下去,张绣与袁绍没有个人过节,投靠袁绍不会被直接杀头,但是不会在现下直接杀头并不意味着,袁绍将来是否会卸了张绣的兵权,然后趁机卸磨杀驴呢?如果是这样,张绣仍然不能善终呢?
问题来到了袁绍这边,袁绍是否会这么做呢?预测一个人的行为,需要考察他的历史。任何个体行为都是有路径依赖的。袁绍与袁术兄弟不睦,在争霸路上有利益冲突,无法形成联合,最终被曹操分而灭之。这件事被贾诩认为,袁绍容不下自己的兄弟。贾诩实际上从袁术的事情上看到了袁绍没有大格局。袁绍有才能,袁术有实力,如果兄弟能联合,必能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利字当头,又遑论谁是谁非呢?
其实不论袁绍是否容不下兄弟,没有大格局的人,就没有容人的雅量。张绣投奔过去,即使不会被袁绍卸磨杀驴,但是跟着没有大局不能成大事的人,张绣、贾诩的结果不会好。贾诩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自保意识非常强,他怎么可能眼看着张绣入坑呢。所以在袁绍派来使臣招降之时,果断出手,直接拒绝。
对于贾诩的拒绝,张绣差点被吓死。贾诩的底气究竟在哪里呢?首先贾诩分析了投降曹操的几个有利因素:首先,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代表着正统,正统就能吸引天下有才能的儒士。儒家讲名正言顺,曹操的做法是非常聪明的,他会利用汉室的正当性,发展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势力。曹操运用正统,正统也是一种约束,张绣投奔曹操也算是归入正统,那么曹操就没有杀张绣的合力理由。
其次,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当曹操兵力尚若时,他就产生扩大联盟的需求。只要曹操有需求,那么张绣的投奔就有价值。曹操兵力弱,所以张绣的举动能制约曹操。这说明,张绣在曹营能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也能保命。
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时候,能容他人所不能忍的,方能成为大人物。曹操有远大理想,但是 没有绝对实力,所以他能容忍张绣对他的变节。毕竟本来张绣是曹操一伙的,但是曹操行为孟浪,危害了张绣家族,这才导致张绣叛走。也就是说曹操理亏在先,张绣叛走在后。曹操容纳张绣,反而能美化自己。再说,曹操对人才是来者不拒,不论是帮闲,帮凶,还是帮手,他都能容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人能成大事业。张绣跟着曹操在将来也不会被轻易灭掉。
置于张绣与曹操的那点过节,贾诩认为影响并不大,他认为曹操不会因小失大的。所以投奔曹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
看清大格局的人,能够顺势而上,而不是被历史车轮碾压在地。贾诩就是这样的人间大清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