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四个多小时候的复兴之旅,从北京一路狂奔,深夜达到上海站的时候还是有好些的恍惚之感,和母上大人说起,不可思议,下午还在北京逛着,晚上就要睡在自己心心念的床上了。连同周末三天,再去北京我这中间隔了两年,而老妈竟然已隔十年。
拖着孩子一路走,孩子对于北京的概念全无,倒是老妈高兴的像个孩子。最后一天才算是正儿八经的逛着熟悉又陌生的北京。除去天安门的执念,最后呆的最久的莫过于国家博物馆。
常设展古代中国,一段历史方方面面的展示,从前那些历史课本中见到的图片丰满与立体,好在之前兴趣之余捡起了艺术史的学习,能给孩子讲出个三五道道。透过孩子的眼睛,我发现,那些经过我们深思熟虑得到的结果,在他们的世界好像就是那么生成的。与过去的历史对接,竟然毫无违和感。一个红陶彩绘瓶,孩子会惊讶,你看,他们在瓶子身上画画了,为什么他们要画那么多的眼睛?——眼睛?!我再仔细一看,是我们所理解的“旋涡纹”,再仔细一看,旋涡的中间有个圆圈,这样旋转的旋涡还真是像一只只眼睛。我只能继续引导,你看这波浪线像什么?波浪线像波浪呀!(还真是,这名字就有答案...)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眼睛呢?大概是因为他们在偶然观看了波浪之后,很惊讶的发现了波浪竟然能倒映自己的样子。。然后越凑越近,发现了自己的眼睛也在看着自己吧。嗯,那你看看这些为什么又是什么呢?——一个问题没有,另一个又起来。看到人鱼红陶盆的时候,那个曾经在艺术史上留名的“网红”,在孩子眼里解读即是——他们喜欢吃鱼,所以才会画上了那么多的鱼(古代的都是实在人~)。另一个素面的趴着的红陶碗(我故意没告诉他这是什么),问他像什么,他说像蘑菇。我问为什么古代的人会做这些像蘑菇的东西呢?你觉得它们会是拿来做什么的?——是个碗吧?!没准古代的人还真是在采蘑菇的一瞬间开悟,才有了碗的雏形?为什么我们都想象不到这是蘑菇?!
河姆渡文化这一段里,太多的宝贝有话说,在和孩子探讨的过程中越发觉得古人很可爱。而6000多年后的生活,在大多数用品的轮廓里都没有逃出这些范畴,只不过材料多元了。
老妈跟在身后静静的听着,在看见那些有着不一样故事的宝贝背后,由衷的感叹古人的智慧。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一条脉络穿过。在那些个我曾经见到过,看过,学习过的大宝贝面前,老妈竟然像个学生一样聆听提问。而我发现,当我放下自己所知,用自己的心和孩子一样去观看的时候,莫名的会觉得这些文物很可爱。
西汉的画像砖尤其彩绘的,有好几面墙,那些个方块世界大的砖面,就像电影胶片一样给我们展现了古代生活的熟悉的场景——扬谷子喂鸡(庆幸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看起来才觉得真实可爱);放牛放养的,就地采摘的,生火做饭的,盛菜上桌的,这一幕幕就像给我们展现后厨的世界;孩子也喜欢看这些个小人画,扬鞭策马的他看的开心,马的鬃毛和尾巴飞扬,那人物的表情也是生动,还有弯弓打猎的,猎兔子,猎养,那叫一个精彩——寥寥数笔勾勒,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就是那个感觉,即使放在现在依然是特色的小人书(翻看手机竟然没拍一张照片..看的太入境,不忍心用镜头打扰)
上海博物馆走的多了,孩子也对有关联和对比。青铜器最丰富的还真是上博,孩子见到类似的都会惊讶的大叫——这个我见过,为什么它也会在这里呢?大概是因为它们都有类似的好兄弟,都得让大家来分享....
一个下午走下来,到三国之前的观看都还是比较有耐心的,而后就开始疲乏不愿意耐心观看。国博和上博的对比,一个大而精,教科书式的演绎活的历史;一个全而专,一个别类的深入挖掘,纵横两项,对于孩子历史和美的启蒙足以。
上到楼上,由于时间关系只观看了非洲木雕和“戴泽艺术展“。非洲木雕原始而粗狂,孩子见到那些原始的野性的表达只觉害怕。赤裸裸的展现,也许只是艺术的启蒙,带着未加工的古着,透着一股天真。而最后观看的“戴泽艺术展“”却是给了我这趟国博之旅有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算是一个小小的特展,观看老爷子的生平才知晓——他身上挂了很多的标签:徐悲鸿最喜欢的学生,央美的老人,靳尚谊的老师...交大校史馆《宋应星》《茅以升》竟然是老爷子的作品。特展的脉络也十分简单,从学艺到走上讲台做讲师到后来教书育人,中间穿插了时代的插曲,到后来平静的回顾,平淡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老妈说,想要在美术史上留名太难了!是的,扎实功底一笔一画的打下来的江山,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特展,我们也许都不曾知道这样一位央美的朴实的不算传奇的老人的故事。那些时光步履中的小小习作下都是他写的类似于日记的注解,全是大白话,温吞的就像开水,好像老爷子娓娓和你道来这幅画背后的时光中的一瞥。就连当代艺术史上留名的几幅画作背后创作的小里程——巴掌大的构思作品(素描稿,小色彩稿)一并展出,这才弥足珍贵的从这些构思作品中读出了老爷子画作的认真和扎实。旁引出的他人回忆录,那一辈的艺术老人的刻苦与扎实点点滴滴的跃然纸上更加真实。
2013年有张照片,是老爷子的背影。一个戴着渔夫帽,穿着条纹的小腿裤的老爷子潮的很有魅力。而生命的最后一阶段,从老屋窗户看出去的风景即使日日相似,他也能用笔记录平常中的不平常。
而后记,写在2016.
“对过去我没有后悔,对现在很满意。
我随着潮水来,随着潮水去。
顺乎自然,心平气和。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我接触到的人们,
他们对我真好。”
最后配上一副画作,名字——
海阔天空。
IMG_20180512_153353.jpg那些高深的道理都只是朴实的话语。
后话:
而今天刚好赶在母亲节,而这趟不算完满的北京之旅算是给母亲的礼物。母亲走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竟然想起了外公,她的后悔竟是未曾满足老人的心愿。
没有如果。而爱,留不得等待。汶川也是十年。
人生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我们能够够得着的最优条件里,及时表达,及时爱。
而不仅仅因为今天是母亲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