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三天,弟弟侄儿子侄媳妇都各自找伙伴一起出游了,只剩下我和老公,年迈行动不便的老父亲,还有一个还在酣睡没赶上队伍的小侄子。
我回来的意思就是给长时间在家侍候父亲的弟弟一个缓释的机会,让他到外面放松放松,告诉他,我回来了,你随便去玩儿,家里交给我照顾。
看着都去游玩儿了,父亲有些羡慕的喃喃自语道,也想出去走走,好吧,临时安排,搜了一下附近的景点,考虑到他坐车不易时长,以及不方便走路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附近临县一座小寺院,考虑到道路平旦,可以搀扶着浏览一番。于是我们带上小侄儿一车四人出发,车子飞驰在两旁依旧是高高的玉米的乡道上时候,父亲心情大悦,愉快的谈论着这边的丰收有点晚,大部分还在收割中,不远处有垒起来的大面积的金灿灿的玉米,堆积如山,这是收购商的场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米不回家就直接在田间地头卖给了商家,商家雇人装网袋,一袋袋黄灿灿的玉米堆积起来,成为收购场。
迎着丰收的秋风,一路西行,在快到目的地时,忽然接到小弟打来电话,说到家门口了,家里上锁了,他也是才从南京回来,知道他县城房子装修中,想着他忙碌,没想到还是回家来陪父亲,我说明一下情况,他只好自己返回。
四十分钟后,车子到达临城县北环路上一座小公园,停好车,就听见清脆的叮铃铃——,叮铃铃——的风玲声,闻声四顾,在左侧一高高的新修灰砖瓦墙内,一座高高的四方形砖塔竖立而起,塔四角上悬挂的小铁钟在叮叮作响,搀扶父亲下来,说明到此一游,老人家不愿意再往内处走,希望在公园走动走动,而后就地在旁边的石凳上休息,观赏公园风光,不远处对面石凳上同时坐着两个差不多有六十多岁的一对老人,身边还带着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小孩在玩耍,我们望一眼,好似是祖孙三人,看不出是否本地人,也没多想,父亲坐在石凳上环顾四周,让我们自己去寺院游览,安排好他之后,这才转过小路走进这座小院式寺院,我们是在网上搜到这座塔而来的,它的名字叫普利寺塔,也叫万佛塔,舍利塔,千佛塔。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穿过林立的残缺的的碑林,沿着灰色砖路往上走,塔根下有塔的记载,描述了塔的位置,建于北宋皇祐三年,经过多次重修,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15655/4ef6208928703faf.jpg)
接着浏览这座塔,此塔属于方形灰砖建筑,下面一圈四面雕刻着无数小佛像,据记载有974个,再往上一层是大佛像,据记载有40个,故又称万佛塔,据记载塔内有一口井,井内有僧佛牙舍利,因此祐成为舍利塔,塔顶有金属塔刹,总高度33米,共九级八檐,每层四角挂有玲珑铁钟。晚风中叮铃声悠远,曾是临城八景之一,普利晚钟,围绕佛塔转一周,见塔身内供有佛像,塔前香炉内袅袅烟雾,今天是阴历九月初一,不少香客带着贡品前来拜佛。撤身时,不小心脚下一陷,细瞧脚下,由于是挨近塔座边墙,原来是排水孔,随即观察四个位置,每个方位都是恰到好处的设置了排水孔,不得不称赞当时修建的精细,佛塔后面是一排平房,现代式的平方,却不见有人出进,只是在一个东南角一个简单的灶房里,一位五十来岁男子,在搬云木柴,从敞开着的门看去,连着前后的灶台内冒着熊熊烈火,询问师父,是否有多人吃饭,答到,有七八个人。
想到父亲仍在公园内坐着,怕他一人不便,赶紧折返回来,见到父亲依旧在那石凳上坐着,赶紧过去,这时,对面一直坐着的老者挥手说到,这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们要扶他一把,一定要把老人照顾好,他的话语虽然带着地方口音,仔细辩听,还是明白意思,我微笑点头,嗯嗯,知道,随即把父亲搀扶起来,一遍让他拄着拐杖,一边搀扶走向我们的车,这时老公也从对面的公园内走回来,打开车门,这时,那老者站起身来,走进车子右前方,对着我竖起大拇指,给你点赞,我微微一笑,心想,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吗!
原来走到哪里都有人关爱老人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