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参加了一场曾经的学生的婚礼。
从小到大,家里的人情事故还是蛮多的,参加过的婚礼应该不在少数吧,今天来聊聊记忆中还留存的婚礼。
大哥结婚,自己当时应该是七八岁,对于接亲的过程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当时自己作为妹妹给嫂子搬凳子坐是有红包的。
接下来就是大姐了,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家里基本都是十二点前要接到男方家,然后大姐和姐夫进行了传统的拜堂仪式。
二哥的婚礼似乎没什么印象,似乎是旅行结婚,没太大的记忆点了。
二姐是自己在外边工作认识的,一个是跨省,一个是当时家里人的不理解及各种因素吧,没有办婚礼。
三姐是14年结的婚,也是我真正在教培行业的第一年。因为平时课程安排得特别紧,所以对于特殊的请假印象很深。那时挺冷的,应景穿了一身红色的衣服。那次也是几姐妹难得的相聚时光。
接下来就是最小的姐姐,请了假,陪她去买了衣服……当时路程有几小时,好在男方的那边习俗是算合适的时辰,所以拜堂的时间是在下午。记忆比较深的点就是一路出行,都有个长辈给姐姐打伞。
以上是所有哥哥姐姐的婚礼印象,基本是在家里办的酒席。感觉挺不错的,人多,热闹。而且也是家里人情的象征--今日你帮我,明日我帮你。
感觉家里的婚礼基本就是女方送亲,男方接亲,基本白天就能完成所有流程。除非远些的,需要安排过夜。后来在东莞道滘生活,倒是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接亲在晚上或者凌晨--当然也是本地特色吧。
再往后就是去年年初堂哥的婚礼了。其实因为三叔家生的都是男孩,所以小时候三妈就一直把我当女儿,我也常住他们家,和两个哥哥相处也比较多。加上当时也想着顺便休息一下,而且也和哥哥姐姐们见见面。当天和最小的姐姐一起坐上最早的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中午是在酒店吃的席。整个流程也还算简单吧:接亲--酒店--吃席--敬酒。吃完饭回到堂哥家,让堂哥给找牌,没有,还特地买了。和姐姐,堂弟打了牌,还休息了一下。买的是当晚的票,所以出发前三妈还给煮了吃食。
最近的一场就是昨天了。早2个多月前这娃就说了自己的婚礼定在7/20,所以就提前将这天定了空下来。在外边的婚礼,大致都是新娘大清早就得起来化妆之类的,然后就是新郎和伴郎们接亲。我和朋友定的11点左右到,基本赶上合影--仪式。整个流程还算较为轻松吧,当然作为边上人员,而背后的付出毋庸置疑。其中最感触的还父亲将女儿交到男方手中吧,无论女婿再优秀,做父母的心情难免有些感慨……
中间碰到了14年学生,相貌不太记得了,许是记忆太差,唯独河南口音还是熟悉的。当年用的飞信和QQ多,后来换微信就没有联系上了,简单聊了两句。期间还碰到了刚入教培行业的老板娘,打了招呼……
知道现场比较忙,结束后就和朋友先离开了。门口和当新娘的娃浅聊了下。她问自己有没结婚冲动,哈哈,实际上是没有。确实也正常吧,也不能说一瞬间就改变。倒是一起的朋友在现场有这个想法。希望这娃也早日找到适合的人吧。
不同的年代,相遇的方式不同,婚礼的形式亦在不断改变。但,在此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遇到那个与你相遇--相知--相守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