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跟家人聊天,聊了一半,便到我该写作的时间了,怕影响他们的兴致,我就偷偷离开,去了书房。
“爸爸呢?”隔了一阵儿,我听到儿子问他妈妈。
“去写作了。”我太太回答。
“爸爸好像一只猫。”儿子带着抱怨的语气说。
又隔了一阵儿,我写完一个段落,走出书房,好奇地问儿子:“你为什么说我像一只猫?”
刘轩一笑:“是啊!你不像猫吗?猫就是自己有什么事,就闷不出声地走开了。”
“形容得真好。”我说,“刚才我确实有点失礼,但是话讲回来,如果说我今天在事业上还稍有一点成绩,就是因为我像一只猫,总在心里有个自己的计划,该走的时候绝不留。”
我家附近一栋建筑物的墙上,挂了一幅大大的海报,上面印着一只狗和一只猫,标题写得很妙:“热狗,冷猫!(Hotdogs,Coolcats!)”
每次我经过,都会欣赏一下那幅由动物保护协会印制的海报,觉得标题用了双关语,很有意思。“热狗”和“冷猫”一方面让人想到“热狗面包”和“很酷的猫”,一方面又形容了狗和猫的个性。
自从儿子说我像猫,我对那海报更多了几分感触——“热狗”和“冷猫”不是也可以形容人吗?有一种人特别热情,一天到晚呼朋唤友,跑前跑后,像是热情的狗;另一种人我行我素,有自己的计划、自己的主张,不管别人欣赏不欣赏,就是执意去做,不正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冷猫”吗?
我也想起以前在中学搞社团的一批朋友,很多人不分昼夜地为活动忙碌,把功课耽误了,甚至弄到留级。还有两个在大学搞社团的朋友,先在学校出风头,后来被校外的人看上,整天在外面跑,因为旷课太多,居然被勒令退学。
记得当时他们退学,大家还办了欢送会,那两个人也沾沾自喜,认为不是被退学,而是早一步成功,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成功”。只是后来知道,他们并没有被校外人士继续重用,结果蹉跎了一番岁月,还是想办法“重考”,再回到学校,完成未竟的学业。相反,那些要玩能玩、要读书又能专心读书的同学,后来一个个都很成功。
如果把整天忙碌搞活动的人看成“热狗”,把书呆子看成“冷猫”,那些能玩又能用功的不就集“热狗”与“冷猫”于一身了吗?想通了这一点,我又对儿子说:“你上次说我像猫,错了!你应该说我既像狗也像猫,我是爱动也爱静,能玩也能认真工作的‘热狗冷猫。”
记得美国的《纽约每日新闻》做过一次统计,大意是说:“现在由于传真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家里上班。大公司为了减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