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杂感》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却也贯彻了鲁迅一直以来的抗争精神和昂扬的斗志。那句广为人知的“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就出自这篇文章。
文章开头,鲁迅就点明了,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眼泪是无用的。眼泪“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真正的勇士选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灭亡”。
文章描写了两种人:敢于斗争的勇士和沉默、麻木的懦夫。
真正的勇士,不会流泪,也不在乎流血,他不在乎被杀害于“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还是万众瞩目之下。他是如此的冷静和无畏,就连敌人杀害他也无法得到杀戮的乐趣。
而怯懦的人只是苟活着。“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勇士在抗争,怯懦者却在欺凌弱小。“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然而不必在意那些复古者和苟活者,希望永远在抗争的勇士身上。“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孙中山先生追悼会文章作于1925年5月5日,那是个多事之秋。先是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致电孙中山,邀其前往北京共商国事。后是军阀段祺瑞赶走了冯玉祥,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病逝。政局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同期,上海在2月至4月间,爆发了多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人大罢工,最终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更迫切地希望能唤醒沉睡中的民众。在真正的愤怒中去抗争,而不是选择麻木的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