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弃长安》一书,已经半月有余,感觉有很多话可说,但是又无从说起。索性选内耗这个简单的话题来聊聊。
毋庸置疑,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了顶峰。但是,“安史之乱”却又终结了李隆基的盛世,使得他弃长安而去。即使这场战争得以终结,也使得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万劫不复之境。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我认为里面至少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内耗。
有人认为,张九龄罢相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么,这位贤相为何会罢免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个时期的李隆基已经不像开始那般励精图治了,他已经想着享受生活了。可是,张九龄还保持着当初的那颗初心。所以,李隆基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怎能容忍得了张九龄在自己面前晃荡呢?也因此,李隆基最终选择了懂得迎合他心思的李林甫。因此这场君与臣之间的鹬蚌相争,使得李林甫坐收渔利。
如果说李隆基和张九龄的内耗还算正常,归结为君臣意见不一致的话。那么李林甫时代的到来则是加剧了唐朝的内耗。李林甫入相后,利用手中权势对多人进行迫害。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韦坚。李林甫陷害他与河西节度使黄甫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最终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再贬江夏员外别驾,免官长流岭南,坐罪赐死。
明白人一眼就能明白其中关系,李林甫真正针对的人是谁,那就是未来的储君。试问一下,他为何有如此胆量?原因很简单,他知道他的权利来自于李隆基,他也清楚的知道隆基的忌惮。这里就涉及到李隆基与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了。李隆基自己本人就是靠政变当上皇帝的。所以他的一生都在提防有可能威胁他皇权的事情,他宁愿错杀,也不愿意威胁的存在,其中三王被贬为庶民并被赐死就是最好的证明。这还是他在位期间,纵使后来李亨继承了皇位,这位太上皇还想和儿子争上一争。他与李亨约定,说李亨光复两京之后,他不在过问朝廷的事。而李亨为了尽快巩固自己的皇权,不听李泌的谋划,放弃了才稳固不久的河北之境,最终造成了河北地带藩镇割据的结果。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他们父子会为这场争斗做出何种评价。
在这场安史之乱中,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小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大局。比如颜杲卿父子之死、张巡之死。他们几位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为守护心中的城视死如归,可是周围的友军却见死不救,这真是应了现在我们常说的那句“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试想一下,这些君与臣的内耗,父与子的内耗,臣与臣的内耗,臣与储君的内耗等等。哪一项不是造成安史之乱悲剧的推手呢?再试想一下,一个如此的开元盛世,都会因为内耗衰败。
所以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内耗太伤。国家内耗伤国,家庭内耗伤家,个人内耗则伤身。大层面我们可能管不了,但是努力确保家庭和睦,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我们力所能及之事。所以,平日生活里,还是少些内耗为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