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需要居家办公,又拿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入门级心理学书来读。
虽然书名乍一看起来让人很奇怪,而且里面的人物也是各种动物,比如獾、苍鹭等等,但神奇的是,你几乎能从每种动物身上看到你身边的典型人物,这是这本书编写的奇妙之处,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讲给读者们听。
每次读都有一种被心理医生疗愈的过程,非常推荐每一个人都拿来读一读,不为别的,只为了更了解自己,能跟合理看待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悦纳自己以及悦纳别人。
把其中一些经典语句摘录下来,值得反复阅读感悟。
第一次去看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鼹鼠用力一拉,后门出乎意料的开了。屋子里面是他从未见过的有史以来最悲伤的蛤蟆。蛤蟆的大眼睛半睁着,神色暗淡。他总爱在家穿着的棒球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还有他的灯笼裤,以前怎么那么合身,此刻却像两只装土豆的麻袋一样从腰上松松垮垮的垂落。“你好,”蛤蟆说话了,有点乱,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鼹鼠意识到蛤蟆现在脏兮兮的样子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
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蛤蟆回答。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叫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的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
只要蛤蟆找到了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所思所想,苍鹭就会倾听并理解他。苍鹭没能理解时会如实相告,蛤蟆就必须搜寻其他的词句来更准确的表达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蓝黄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婴儿和小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他们无法做定下来计划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的足够精力来享受生活。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的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情况,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进你所能的去应对,那就是说儿童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他总是在批评我、责备我,慢慢地我也会认为,他永远都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他对我的训斥就都变得合理了。
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到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只会依赖一辈子。我的意思是,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蛤蟆感觉到獾指责的眼神,他开始感到愤怒,可愤怒很快化为悲惨的心情。蛤蟆觉得在獾眼里他只是矫情,他真希望自己能振作起来,学学老獾的样子。
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不过你得记住,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他牵着鼻子走
成人自我状态只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他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可为什么这么难呢?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呆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想法呢?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
我总觉得父亲希望自己能活成祖父那样,可实际上他并没有,所以才会对我加倍严厉和专制。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20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都不认可。我从没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可以肯定的说,父亲虽身为总经理,却始终活在祖父的阴影之下,让他不得不进一切努力来正视自己的实力。
“所以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过去更有意义了吗?”
“有一点儿,可如果没什么事儿做时,那种熟悉的悲哀和孤独感又会回来,让我好几天都不好受。”
这个蛤蟆高兴的是,苍鹭倾听的样子看起来是真的感兴趣。在叙述中,蛤蟆有机会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他看到自己倾向于怎样行事,也看到一个事件是怎样引发另一个事件。
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地,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要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到和解。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处于“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对外投射在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他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其实我对每一天都有期待,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让人激动的新的可能。而不久之前,一切在我眼里都还是毫无意义的。我真的变了,是吗?
比方说眼下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在处理技术问题,那些技术问题相比过去要难得多,受教育的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大学和商学院更是人满为患。智力和智商的世界欣欣向荣,我们从没像今天这样了解物理世界......可是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如何呢?我们对此了解多少?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