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惟一能吃到的蛋糕,就是现在常说的戚风蛋糕,泡泡软软,有点像海棉,所以它也被称为“海棉蛋糕”。
撕开蛋糕一边的蛋糕纸,再用手指卡住它圆圆身体中间的二端,捻住沿边的一圈纸边条,顺势一转儿,一块完整的蛋糕立马儿裸露出来。一大口下去,满口的蛋香、奶香,好吃得不得了。
遇到刚出炉的,嫌烫不敢直接咬,轻轻掰出一瓣,冒着热气的香味儿趁势窜入你的鼻子,就着这香味儿,将蛋糕送入口中,片刻便融化了。
我喜欢选一面颜色烤得深一些的蛋糕,入口后焦脆的口感夹带着一点点糊味儿,还有酥脆的咔咔响,给美味儿又增添了一道层次。
戚风“Chiffon”这个词是指极为轻薄柔软的绢织物,所以戚风蛋糕一如其名,有着绵密细致柔滑的口感。不管现在市面上有多少种类的蛋糕,但基本上都是在这款戚风蛋糕的基础上改进的。
我给这款蛋糕定义为蛋糕界的鼻祖,却喜欢叫它“毛毛蛋糕”,(毛毛是武汉话,指1-4岁左右的小孩),一来它的食材简单,抛开不必要的添加剂,它很环保健康,非常适合小孩子吃;再一来,这是我小时候接触到的惟一一种蛋糕,它也代表了我儿时的记忆。
儿时在幼儿园总吃这种“毛毛蛋糕”。吃前,老师让我们排排坐好,把我们胸前的围兜系上,再用各自胸前的手绢把鼻涕和小花脸擦干净后,食堂的阿姨就会端上来一盘“毛毛蛋糕”,还有一桶热牛奶。
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喝牛奶,因为总觉得有股腥味。而当时小小的我也吃不完这样一块“毛毛蛋糕”,咬上几口后就打野去了。
刚入烘焙炕时,自学的第一个品种就是戚风蛋糕,因为业内人士说这个是基本的,对着教科书,买来所需的食材:
除了日常用的鸡蛋、白砂糖、食用油、牛奶外,低筋粉(注意这个要与我们常见的做馒头的高筋粉区别开来)。
其他的,例如柠檬汁(可买现成的香精类的)、泡打粉(起泡的),看个人需要。
工具:打蛋器(打蛋清必须要用的)、
刮勺(方便搅和)、烤箱、模具、盆、
蛋清分离器(熟练了可以不用)、
称(西式糕点好不好吃,就看配比了)
第一次做蛋糕,在打蛋器还没到位的情况下,我自以为是的用了8个鸡蛋,人工手跨(武汉话“打散鸡蛋”的动作),也仅仅把黄色液体变成了白色小泡沫液体,手酸得不行,仍旧持之以恒地跨。
2个多小时过去,最终还是放弃,将一堆食材胡弄一起后放入烤箱。结果是一块甜蛋饼横空出世,家里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做小白鼠,就全孝敬给了我家的狗。
在虚心请教了专业老师后,他们却说“老外按你这种做法都做到了!”遂,在没有打蛋器的情况下,我又做了第二次,结果依然孝敬给了我家的狗。
死心眼的射手啊!
连着一周,我的胳膊抬不起来。
打蛋器到位,我又来尝试做。哈哈——
打蛋1分钟,站立1小时。(蛋清固化成功,可以倒扣)
所有的不甘心终于化成一个完整、且俏丽挺拔的6寸“小黄”出世。看到它屹立挺拔的样子,我知道成功了!(自制戚风蛋糕的核心是,刚出炉时和温度降下来后,它不会回缩、塌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