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17980/954fae75ffe0ef58.jpg)
有一片田野
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语句,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这是鲁米的诗。
怎样才是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呢?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怎样才是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呢?
有是非对错,就意味着有标准:比如上课讲话就是错,这是因为我们有上课就要保持安静的标准;闯红灯就错了,这也是因为我们有红灯停绿灯行的标准……所以,要没有是非对错(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就意味着放下标准。
那是不是就不能有标准了呢?
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的标准,那交通是不是就乱了套,肯定交通堵塞事故频发。
放下标准,并不意味着摈弃标准,只是意味着不抓住标准不放,不用标准去衡量人。标准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限制人的。比如小朋友的玩具坏了,他很伤心哭泣。而父母往往觉得玩具坏就坏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再买一个就行。这就是在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哭,认为孩子哭是完全没必要或没用的行为。这时,双方处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内”,父母的心里没有孩子,有的只是自己的标准和评判。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去评判孩子,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标准,放下对孩子的评判,回到“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这时,就可以体会到:孩子很珍惜自己的玩具,玩具坏了当然会很伤心。体会到这些,双方处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父母的心里就有了孩子,也就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的这片田野,与此刻“真实”的孩子相遇。遇见“真实”的孩子,彼此才建立了连接。这时,我可以和孩子进一步的讨论补救措施。
抓住标准和评判,人与人之间有的是标准与评判之间的碰撞;放下标准和评判,“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人与人之间才有生命的“真实”相遇。
很多家长经常困惑,为何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他还是觉得我不爱他。其实,爱与关心没法发生在标准与评判的碰撞间,只可能发生在放下标准和评判的“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因为那里才有生命的“真实”相遇。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感觉只能体验,言说会少了体验的直接和真实。跟一个从未吃过苹果的人说苹果的味道,再精美的语言,也敌不过让他咬一口尝尝。所以放下标准和对方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对话,体验胜过任何言说。
或许可以为自己创造这样的体验:放下标准和评判,只是观察,与自己,相遇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的那片田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