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应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家长应该着重抓住哪两点来教育孩子。今天我们讲讲锻炼孩子思维和帮助孩子建立通识知识体系的两种具体的方法。这也是郝景芳所强调的。
问答
郝景芳很强调亲子间问答的作用。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聊天,用问答的方式来启发孩子,积累知识和锻炼思维。
与通常的“妈妈问孩子来考考知识点记没记住”这样的目的不同,郝景芳认为,问答是父母多问问孩子,他觉得这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这么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思考习惯没有捷径,只能在日常里不断锻炼。很多时候,孩子都没觉得是个问题,但是父母去疑问,孩子就会好奇去想,想了,给出了答案,这个过程就锻炼了大脑。
不管孩子怎样回答,父母都应该多给孩子鼓励,启发他思考。即使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父母也不要小看,也可以拿出来问孩子。
郝景芳曾经问过自己的女儿:“你觉得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会掉?”她女儿回答说:“因为树叶在树上孤单了,它想下来找小朋友。”那时她女儿刚刚三岁。而郝景芳同事的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回答说:“它想要玩捉迷藏,它想要藏起来。”
郝景芳也曾经跟女儿讲过生命的起源,她对女儿说,原来地球上并没有生命,生命最早是从海里起源的,慢慢后来走上了大地,再后来才演化成了人。过了一段时间她再问女儿:“你觉得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呀?”女儿就说:“是从海里冒出来的,我也是从海里冒出来的。”
这些答案按照成年人的逻辑,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小孩子对这个世界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解释,是带着孩子的特点,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答问题。这其实就是思考。而父母之前是不知道可以这么问,他们自己认为很平常的事也可以拿出来问孩子锻炼他们,可能这就错过了听孩子解答的机会。
锻炼思维的过程,用健身来比喻的话,就像我们学习蛙跳,动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肌肉能力。蛙跳在生活里任何一个地方都用不上,但如果肌肉好,在其他比赛里就能比别人先拿到冠军。所以我们希望锻炼的是大脑的“肌肉”,知识点随时可以查,如果有思考能力,随时也能学习新东西。
阅读
除了问答,郝景芳也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上阅读这件事很重要。孩子如果小时候培养起阅读兴趣,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好感,他觉得书里面有一个奇妙的大世界可以去探索,未来他就能自主发展,家长就不用担心了。随着他长大,看的书越来越多,他自然就会扩大自己的世界。在这件事上,家长也不要抱着功利的目标,比如在寒假规定孩子一定要读三本书,当成任务一样去读。
在家里,郝景芳就经常陪女儿一起看绘本书。如今她的女儿已经培养出了对书的亲近,在她觉得玩具不好玩的时候就跑去看书。每天睡觉前,她也要看很多书之后才睡。
这培养过程中,父母的心态是关键。父母打开一本书给孩子,心态应该是我给你带来一个时光机,你进去以后随便上哪玩去都可以。或者,给孩子一个万花筒,带给她一个大世界,这样,孩子会觉得进入一个魔法境地。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去新世界探险。孩子有了兴趣,就会记住她喜欢的东西。而这会比家长强迫记的要多很多。心态是轻松的,就是去冒险和遨游,带着孩子玩儿而不是学。
郝景芳自己就深有感触。小时后她自己喜欢看日本漫画,她的兴趣探索路径就是看到了一部叫《凡尔赛玫瑰》的日本漫画,内容讲的是路易十六与他的妻子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命运经历,这是一部浪漫的历史主义漫画。看完之后,郝景芳就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她就去找相关资料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研究,于是就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视野。
不过,孩子的探索还是需要家长帮助其建立对书的亲近感。这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凯瑟琳·斯诺曾经和她的研究团队做过一个调查。她们调查了中国深圳1044个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万的中产家庭,结果发现,每天陪同0到3岁孩子读书一次的家长只占9%。这让她们很意外。因为在英语国家,同样的调查研究中,即使是来自低收入家庭,也有50%的家长可保证每天至少一次的亲子阅读。
所以说起来,相比起各种方法,其实家长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郝景芳对人工智能时代儿童教育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周昶帆
讲述:成亚
郝景芳老师也准备了5本亲笔签名的最新著作《人之彼岸》送给《李翔知识内参》的用户们。赠书活动参与方法请见昨天《郝景芳谈未来儿童教育(上)》的正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