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珍藏孤本《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说: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3-6岁儿童,思维方式会有哪些经典表现呢?
直觉行动性
3-4岁儿童,思维仍然带有直觉行动性。
也就是说,孩子的思维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而且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很具体、很直接,不会进行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比如,小朋友在幼儿园,他觉得滑滑梯很有意思,就跑去玩滑滑梯;他看到同学在攀爬,他就吵着要玩攀爬;他突然又想去挖沙,就会跳进沙坑里滚。
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孩子的直觉行动思维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行为结果的预见性。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在孩子行动之前,会提醒孩子:
“不要爬太高,小心摔下来!”
“不要跳泥坑,衣服搞脏了!”
“不要打架,自己会疼!”
“不要扔玩具,玩具摔坏了!”
……
其实,说这一切,都没用!
因为,孩子是直觉行动思维,他无法预料到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
孩子只有行动去亲身体验了,他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具体形象性
4-5岁儿童,主要依靠表象认识事物。
什么是表象?就是事物在头脑中的一个具体形象。
比如说,4-5岁孩子可以不用手指点数,但他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物体的形象。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怎么数数?
他会一边点头一边数, 用头脑中点数物体的动作,来代替原先用手指点数的动作。
因为他还不能脱离物体形象去进行抽象思维,这就是具体形象思维。
如果我们问孩子:“床、桌子、椅子、被子这四样东西,哪三样应该归在一起?”
孩子大多数回答说是床、被子和椅子。
父母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逻辑?
孩子的逻辑是:被子放在床上,椅子放在床旁边,这是他的生活习惯,他们按照实际看到的物品摆放这种逻辑来进行思维的。
是不是很有意思?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大人的语言也常常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
有些事情我们大人认为孩子应该理解了,其实他只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理解,和我们所认为的理解相差甚远。
比如说,孩子看见妈妈不小心把饭撒在地上,他突然会说出一句“妈妈你撒掉了多少辛苦?”
大人会觉得是莫名其妙的一句话。
实际上,孩子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把饭粒称作辛苦,因为他并不懂得“辛苦”这个词的意思,以为饭粒就是“辛苦”。
可见,具体形象思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简单抽象性
5-6岁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但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
他们能够根据概念分类。
比如,把一些图片给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就能够按照交通工具、家具、水果等概念进行分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
比如,孩子能够懂得物体沉浮的原理,铁、石头等重的东西会沉,塑料玩具和积木块会飘起来。
再比如,孩子给你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运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之类的连接词,连贯且条理清楚地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这就是孩子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
5-6岁的孩子,观察力和记忆力也有所提高。
比如,观察图片时,五六岁的孩子就会进行一些逻辑推理。
图画中描绘的到底是什么季节?
有的孩子说是夏天,因为他看见图中有一个小男孩穿着短裤;有的孩子说是秋天,因为那里面有一个小女孩穿的是长袖衣服。
五六岁孩子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会自动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照类别来记忆。
比如,让孩子记忆一些任意排列的物体,那他们回忆时,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说成车、船,桌子、椅子,苹果、梨子,也就是孩子已经能够按照类别来记忆了。
但五六岁孩子的逻辑思维仅仅是一个萌芽,而且常常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而可能发生偏差。
因此我们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我们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方法一:正话正说,要求具体
3-6岁的孩子,切忌说反话,因为他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比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这个说上厕所那个也要上厕所,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
你放心,他们一定全部都跑去上厕所了。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听不懂反话。
因而,我们要正面引导,正话正说,同时提要求也要具体。
比如,我让儿子自己泡奶粉,我会跟他说:
“七七,你自己泡奶粉。”而不说“我不给你泡奶粉。”
提出具体的要求:
“用泡奶杯(带刻度)接50度水,水要180毫升,再放4平勺奶粉,然后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最后喝掉。”
在这个过程中,他刚开始会每做一步会问我下一步,反复问,反复确认。
熟练以后,他就可以一次性完成。
方法二:思维训练,循序渐进
思维训练并不高深莫测,我们可以用一些很简单的生活现象,帮助孩子锻炼思维。
然而,我们跟孩子说一件事情或教他们知识的时候,避免过于抽象的语言,用具体形象的材料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昨天我收到一块用铋石做的精美工艺品,儿子非常感兴趣,一直拿在手上把玩。
我告诉他:
“铋是一种金属元素,单质是银白色至粉红色,质地较脆易粉碎,化学性质较稳定。有极其微弱的放射性,会发生α衰变缓慢变成铊,但是半衰期特别长。”
儿子看着我:“妈妈,你说的啥?”
我知道,他没有听懂。
怎么帮助他锻炼思维呢?
我先告诉他:“铋是一种金属元素,铊也是一种金属元素,你看到的铁啊、铜啊都是金属元素。”
他大概了解了金属元素。
我接着告诉他,铊有剧毒,他立马兴致非常高。
于是,我趁机问他:“铋怎么变成铊?”
儿子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慢速告诉他:“铋发生α衰变变成铊。”
儿子举着手里的铋石工艺品说:“这个铋石也会发生α衰变变成铊吗?”
我点点头,接着说:“但是呢,这个α衰变时间很长。”
儿子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铋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它不溶于水,就是放在水里不会融化,也不溶于浓硫酸和浓盐酸,就是放在特别特别咸的盐水里也不会融化。”
我又问他:“你知道铋要多久才能衰变吗?”
儿子摇摇头。
我大笑着说:“比我们现在到恐龙时代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得多。”
儿子大吃一惊:“那么长,要几亿年?”
我说:“比那个时间还要长得多。所以你就放心玩吧!你手上这个铋石不会变成铊的。”
他自言自语:“嗯,不会变成铊,我就不会中毒了。”
我知道他明白了。
方法三:掌握方法,提高认知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掌握一些认知方法,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他们能够有意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
比如,我们让五六岁的孩子去观察图片,他们不再是没有章法地乱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一定的逻辑来看,从上到下或者按季节。
五六岁的孩子,能够采取各种方法让自己不分散注意。
比如,自觉用眼睛盯着老师,或者盯在需要注意的事物上,或者看书的时候,听到外面别的小朋友特别吵或者有杂音的时候,他会堵上耳朵,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五六岁孩子还会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意记忆。
比如一边听一边默默跟着念,或者一遍遍重复帮助自己记忆。
记忆图片内容时,孩子会暗暗用手指活动帮忙记忆;识字时,他会做各种联想来帮助自己记忆。
五六岁的孩子,能够掌握认知方法,能够控制有意注意,能够进行有意记忆,这都为他将来上小学做好的准备,也是我们父母需要去加强引导的方面。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丽丝·艾利奥特博士在《0-5岁,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中表明,大脑在5岁时发育到全脑的90%,有用突触被激活,无用突触会自行退化。
因而,3-6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只要我们父母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成长规律,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一定会养育一个拥有聪明大脑的孩子。
关注我,科学育儿,一起努力,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