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话诞生之日起,语音就与电聊紧紧相连。而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文字就与网聊紧密相连。有一天,手机遇到了互联网,于是移动互联网诞生了;理所当然地,语音与文字共同成为移动互联网通信中的两大主要形式。
通信的概念过于广泛,还是将其局限于微信、手机QQ等即时通信类软件之下,谈起来可能更合适。
在狭小的手机屏幕上,打字的速度远远慢于键盘,因此语音成为许多人的钟爱。确实,手机上打字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说话。于是,有人便将语音(特指语音记录的方式,不包括实时语音,下同)应用发挥到极致,比如,通过语音的方式在微信群或QQ群里开展培训。
然而,虽然相对于发送者而言语音的表达速度的确很快,但相对于接收者而言,听一段语音记录的时间远比阅读同样内容的文字所花的时间要长。不同于语音电话中双方的实时交谈,微信/QQ中的语音聊天按照以下顺序完成:生成语音 > 发送语音 > 接收语音 > 播放语音。如果不计算发送和接收的时间,则明显可以看到,与实时语音相比,语音记录的沟通方式要多花一倍的时间。如果是在群里使用语音,则可能所有成员耗费的时间更多。显而易见,采用语音的方式在微信群或QQ群开展培训是非常低效的方式。还有一种障碍,便是在吵杂的环境下,接收者是很难听清楚语音内容的。总体而言,语音的便利,仅仅是相对于语音发送者而言的便利。
那么,有人就是喜欢用语音,该怎么办呢?微信和QQ提供了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那就是语音转文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语音记录转换成文字记录,供接收者阅读。这种方式兼顾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沟通效率,而且在吵杂的环境下也可以阅读信息;可惜的是,不知为何微信后来取消了这项功能。这种方式是面向信息的接收者。另一种方式是面向信息的发送者,那就是语音输入。人工智能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语音识别,许多输入法便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提供语音输入的功能,只要普通话不太离谱,都能瞬间将语音输入转换成文字输入——即使说方言也不要紧,因为输入法完全支持方言的语音输入。在语音输入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科大讯飞,据称其已占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许多法院已与其合作用以取代书记员的记录工作。
面对国外出游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近年来出现许多翻译软件。这些软件也是基于语音识别技术而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如下:语音输入 > 转换为文字 > 翻译处理 > 目标语言文字输出 > 目标语言的语音输出。在通常的翻译软件——比如Google翻译中,翻译技术是最重要的。而在此类翻译软件中,尽管翻译技术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翻译的前提——语音输入。如果语音识别技术不过关,导致识别出的文字完全不是表达的内容,翻译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打字速度的原因而选择语音。比如情人之间,相思正浓,此时此刻,就想听到他/她的声音呀,冷冰冰的文字自然没有语音来得炽热。又比如,当她喝到醉眼朦胧之际,眼前人都分辨不清,更何况方寸屏幕,语音当然是最好的。听她有些醉意的声音,便明白此时最需要的便是有人陪伴。这些语音中蕴含的情绪属于主题信息以外的信息,这些额外的信息从方方正正的文字块之中,是绝对接收不到的。还有长辈不太会打字的,语音更是不二之选。
任何一项技术总是有利有弊,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正确地打开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