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小时侯的过年

我小时侯的过年

作者: 81e870891199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13:14 被阅读0次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眼。剪烛摧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读到清代诗人孔尚任这首诗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我小时候的过年。

          打记事起,父亲就喜欢过年,喜欢过年的那种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的意境。更爱弹尘抹窗写春联、剁肉蒸糕备年饭的热闹。现在父母年迈古稀,我也两鬓斑白,慕然再回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年,还是能触摸到烙刻在心底的那种简单有趣、快乐幸福的过年味道。

          把这些并不遥远的往事,讲给现在三十岁左右的年青人听,他们一定感到有许多的不解,可我们这代人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几十个陈俗旧故的年,才慢慢长大,又渐渐变老的。

          那个年代,经济发展的过程比现在的速度慢。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每年的过年不论是吃的、穿的、用的都依着旧例,固化到几乎十多年都不曾有什么改变。现在每当想起哪时候的过年,还让人产生一种“道尽记忆留深刻,至今窗烛不释怀”的感觉。

        记得那时候一进入腊月,妈妈就一边上班一边开始筹划为一家人过年缝制衣服。先找出积攒了一年的布票(证),拿着布票到百货商店的布料柜台前,经过一番精心挑选反复比较,最后才决定扯下她认为质量和颜色都还觉得合适的布料。然后到裁缝店找个裁缝师为我们量体然后剪裁缝制新衣服。

          缝衣服过程还比较复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裁缝师傅手里的活比较多,要找个好的师傅比较困难。当时的裁缝师傅,身份一般都是国营或集体单位的正式职工,他们都按月领取固定工资。工作时间长短,工作任务的大小和自己的收入没有关系。所以师傅们工作热情都不是太高。加上一进腊月人多活忙,他们也会感到一天到晩忙的心烦。所以态度都不是太好,我感觉手艺越好的师傅脾气就越大。他们手里拿条软皮尺,量身时会声音很大的吼着指挥你,让你站立、转身、抬臂、仰头,动作稍有差错就要烦躁的吼叫。

          身体的尺码量好后,拿个裁剪衣服专用的划粉把尺寸顺手写在你的布料上,我们就可以走人了。每年到了腊月,我妈带着我去量身缝衣服时,我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

          布票(证)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国家统一发行的一种专用票证。因为个那时候,国家还处在高度的计划经济时期,穿衣吃饭都是凭票供应,买布料必须严格按票面的尺寸购买同等尺寸的布匹。各地的布票,由户口所在地的县商业部门代国家发放,不论大人小孩每人每年统一都是一丈八尺。包括睡觉用的被褥,床上铺的床单,就连家里的窗帘布也要都在这一丈八尺之内。

        当时商店卖的成衣很少,一般只卖一些非棉的化纤类内衣,比如绒衣绒裤等。人们穿的衣服一般都是自家缝或找一些专业缝纫师傅缝制。

          每年过年我们弟兄几个每人只缝一身单衣,棉衣几年缝一件。春秋两季要穿的毛衣,都是买毛线妈妈一针一线手工织打,如忙不过来也会找人帮忙织。那时候不管走到哪里,不论什么场合都能看见低头织毛衣的女人。织毛衣是当时判断一个女人会不会持家过日子的标准。

          过年缝下的单衣,是唯一可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可以穿的外套,白天弄赃晚上洗洗,第二天早晨再穿。天冷后把毛衣、棉衣穿在里面,外面再把这身单衣套在厚衣服的外边。衣服的颜色一般以深色为主,样式也十几年没变,一直是学生服。直至高中毕业,记得年年都是我熟悉的颜色和熟悉的款式。

          父亲那时候工作较忙,可到了每年的腊月,他下班回家后,总要念叨和盘算要购买的年货。还很认真的找张纸写一份清单。把要买的米面油、肉蛋禽、油盐酱醋、花椒大料、木耳海带等,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样照单购买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手忙脚乱的落下出错。

          记得有这样几件事,一到腊月都要先做。一件事是把红豆、黄豆、高粱、软米、等小杂粮仔细捡簸干净、用温水焯一下,怔上一至两天。然后找磨房磨些红面,把软米碾成糕面。磨好回家后要放在笸箩里慢慢晾干,防止受潮发霉变质为便于长期储存。磨好的面,一是用来调剂主食的花样,二是弥补口粮的不足,碾的糕面用于过年期间吃几顿油糕。

        另一件是把家里秋天买好的辣椒,已经一个一个用细绳扎成辣椒串挂在通风处晾干了。到了腊月拿下来剪掉辣椒把,再剪成段用簸箕簸干净,还要把皮和子分开,然后给大铁锅里倒点油、等油热以后将辣椒皮,辣椒子分别放在锅里炒,炒到略显颜色深红再从锅中倒出,搁在铁或石瓿(bU)则里用锤子不停的捣。这件事看似简单,做起来既枯噪又熬人。我是看见就发愁,愁也得年年捣。笸箩、簸箕、铁(石)瓿则现在很少见了,那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的生活用品。不单是辣椒,就连花椒、大料等调味品都是每家每户用铁(石)瓿则自己捣,市场上也没有现成的调味品可买。

        腊月十几就开始打扫房子,先用笤帚扫一遍,然后再用白土则(一种从石头夹层中取出的软石块用水浸泡后稀释成水状)水涮二遍。房子涮完后,还要用白面打些浆糊,把浆糊涂在窗框上,然后将麻纸贴在窗框上用来糊窗。住的房子虽然不大但从早到晚整整一天才能扫完。房子打扫干净后,再沿着土炕上的房墙糊一些彩色的墙纸,俗称叫炕围则,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褥直接在白墙上摩擦。一切工序完成以后,打扫房子的事才算完成了。这时的人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情和房子一样透亮。稍息一息再把年画帖好,过年的气氛马上就有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很费劲的,这就是泥火灶。先要跑着到处找颜色发红的胶泥土,为了增加胶泥的粘合性要在泥里搅拌一些短头发,再用一根棍子慢慢在泥上敲打,把泥土捣的要像东北人的年糕一样劲道,才能用来泥火灶。

          临近春节的腊月二十几,还要拿着副食票到副食公司割(打)豆腐、再去食品公司买猪羊肉。等年货都置办齐,爸爸一定要在炭火上用本不多的肉自己做些烧肉、丸子、用铁鏊则焙些油焙豆腐。他是年年都做,我们兄妹几个年年都围着炉子看。所以爸爸的这点手艺我们十三四岁就都学会了。

          其实制作也很简单,选一些肥瘦相间的带皮五花猪肉用刀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块,然后搁在热水中把肉煮到能用筷子捅进去就从锅中捞出,等稍微冷却后。调制半碗浓度适中的蜂蜜水,再在铁锅里放些油烧热,然后把煮好的肉在蜂蜜水沾泡一下控水,快速放在热油锅里晃动几下,拿出来、再放进去,反复几次烧肉就这样烧成了。丸子的做法是把羊肉剁成馅,搁些生姜、花椒、食盐和少量淀粉混合拌均匀,然后用右手每次取少量肉馅在手中捏,捏着捏着就从大拇指和食指间捏出一个圆形的小球,然后搁在热油㶽里炸,炸到金黄色捞出便成了。

          就是儿女成家立业后,我们家不论是大小节日,就是家里任何人过生日,都要到爸妈那里聚在一起吃饭。现在孙子外甥全家有三十多口人了,父亲也年过90岁,母亲也八十多岁了,多数孙子外甥也去了外地工作。留在离石老家的人还延续和保持着这个习惯。而且餐桌上有两样我们家的传统菜是必不可少的。这两道菜在过去是过年时才吃的,平时因为条件有限一般吃的很少。一样是、把少许熟猪头肉和土豆切成薄片,然后把切好的土豆片用水焯好放凉,在焯一些细粉条,把这三种食材搁在一起放入葱丝、姜末、食盐、香油、酱油和醋搅拌均匀即是,我爸带点幽默的给这个菜起了个既不准确又不雅的菜名叫巜爿的一盘》。我们把这个菜说了几十年也吃了几十年。虽然简单又土的掉渣,可多少年吃习惯了,至今我还觉得它是一道美食。另一样菜是,把白菜切成丝先炒一炒,然后搁些水再把泡好的木耳、海带、金针(黄花菜)和粉条、油焙豆腐,对时也放些肉一起炖。我爸叫它卤菜,这个菜在过年时候好像家家都吃。但我感觉还是爸爸做的最好吃。也道菜我在离石过了五十多个年,是一年不落的吃了五十多年。感觉就是一道吃不腻的美味佳肴。

        过年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听父亲讲他小时候过年的故事。爸爸七岁就没有了父亲(病故)奶奶是个罗锅体形的小脚女人,干不了重体力活。母子相依为命生活特别困难,有年过春节实在无米下锅,就和邻居要的一个胡萝卜,借的半斤面吃了一顿杂和汤。这个故事爸爸每年春节吃饭时都要讲一遍。到现在十几个孙子外甥也都听过十多遍了,但每次听都觉得很心酸。

          我小时候是在柳林姥姥家过年。柳林的过年要比离石的过年讲究热闹一些,准备的年货也比离石丰盛。特别是吃的东西花样多,味道也有着很浓的地方特色,比如简单的莜面和碗团,当时的离石还很少有,不像现在无论是过年还是平时到处都是。柳林还有一种用羊蹄子熬制的糊腊,也是特有的一种美食。柳林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院子垒一个火炉子(用炭一块一块垒成像塔的形状)到大年初一凌晨时点着,寓意着驱魔辟邪,希冀来年火旺吉祥。这时小孩们都会穿着新衣服,衣服口袋里揣着鞭炮,围着火炉子一起嬉耍一块放炮。初一的早晨姥姥会给准备好的新手绢里放些花生、红枣、果子片、柿饼子、和两张一毛的新钱,一起包成一个小礼包,让我分送给邻居家的孩子。当然我也能收到人家送我的礼包。

          柳林的过年要从腊月三十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十五以后,才算正式把年过完了。而且从初一到十五,每天还都有个说法,初二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初五要过破五、初七要补大年、初八要吃记心面火烧、初十食不动。特别是正月十五比初一那天还热闹很,热闹的让人目不暇接,用两条腿根本就跑不过来。柳林的街道背道巷子到处都是盘子。盘子是木匠用上好的木料精心加工定制的套件,可以自由组装也便于拆卸,要装在门面上的组件,再由画工师用漆描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各种典故,也有宗教中的美丽神话传说。每个盘子塔建的像古代的戏楼一样精致漂亮,再装饰上各种灯笼,台面上再摆放着为了祈求消灾驱病、平安健康、多子多福的摆件。附近住的居民都要虔诚地蒸制许多好看的面塑作为供品,摆在盘子前的供桌上。离盘子不远处还要垒一个大火炉子,一到晚上盘子周围会有许多人,很是热闹呵!

          柳林的盘子已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正月十五白天,还有柳林特有旱船秧歌,长胡子艄公和坐旱船里的年青女子,是秧歌队中的主角。巜水浒》中的梁山好汉,巜西游记》中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都在秧歌队中有人扮演。一支秧歌队多达一二百人,场面宏大壮观热闹。我和一伙小朋友追着要看一整天,再买上一个琉璃嘎巴或手摇的风响响,非要耍到天黑后方才回家的。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我们小时候的年就是这样过的,衣食住行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別。现在每当过年,可选择的衣服很多,但不知道穿那件才好。吃的饭菜非常丰盛可是吃完了也记不住那样菜好吃。不用磨面、碾米,不用糊窗泥火火。但也缺了以前过年的那种有趣、期盼、激动的感觉。

           

                  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於离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小时侯的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ez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