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黑睡眠训练没关系,但请别用毫无关系的论据黑

黑睡眠训练没关系,但请别用毫无关系的论据黑

作者: 王石云月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14:56 被阅读0次

    睡眠训练被妖魔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之前也曾撰文详细地回应过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并不想就睡眠训练打什么口水仗,只是就事论事,用事实来澄清一下网上流传的那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和睡眠训练的不得不说的误会。

    误会的产生主要是源于,(1)对华生言论的片面解读;(2)对他所做的实验了解不完整,造成了有意无意的误读;(3)华生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要放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去解读的,以现在的情况套用华生的结论是不合理的;(4)大众认为的实验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但这个“后果”并未得到验证。

    华生和他被断章取义的言论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1958.9.25),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通过动物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同时,请大家注意,戊戌变法时华生正好是10岁)。

    其中最具争议性的,当属华生那句流传甚广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不过就跟很多流传甚广的名言都有鲜为人知的下半句一样,华生的这句话也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下半句,“我承认我所说的超出了我观察到的事实,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

    华生“口出狂言”,不过是想表达环境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他自己也承认他这句话就是夸张。

    华生和他的小艾尔伯特实验

    华生另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事件,是他和助手罗莎琳德·雷纳(Rosalind Rayner)所做的一项条件化情绪反映实验,在这项实验里,被试的婴儿被华生称作Albert B,这个也就是人们常说小艾尔伯特实验。

    这项实验的过程在华生的报告里是这样的:

    被试艾尔伯特是一名 9 个月大的婴儿,从出生期就几乎一直待在医院里,他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乳母,研究人员称艾尔伯特是一个心身发育健康的婴儿。

    在实验最初,为了了解艾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没头发的面具以及棉絮、燃烧的报纸等。实验者密切观察艾尔伯特对这些刺激的反应,观察结果显示艾尔伯特对许多动物和物品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没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接下来是要确定艾尔伯特对巨大的声音是否会产生恐惧反应,实验者在艾尔伯特的身后用锤子敲一根 1.2 米长的铁棒,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使艾尔伯特受到惊吓而哭泣。

    艾尔伯特11个月大的时候华生进行了真正的条件性情绪反映实验,实验者先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并将一只白鼠递给他,艾尔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实验者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锤子敲击铁棒,制造出巨大的声响。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使艾尔伯特表现出恐惧,并大哭起来。在一周后,又重复了类似的过程,最后即使不出现声音,只有白鼠,艾尔伯特也会表现出恐惧,想要远离,甚至大哭。

    随后,华生又做了一系列测试,来研究这种习得的恐惧是否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是否会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是否会持续等。而实验结果也显示,这种恐惧确实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艾尔伯特对兔子、狗、毛皮大衣等都表现出恐惧。另外,实验员将艾尔伯特带到另一个房间进行测试,环境与之前的实验室完全不同,艾尔伯特的恐惧依然存在。这种恐惧也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停止测试一个月后,再进行测试艾尔伯特依然会表现出恐惧。

    我知道你们看到这儿,会开始联想起训练猫狗这些事儿了。没错,把睡眠训练妖魔化的一些人也是这个逻辑。他们觉得,既然恐惧是在条件反射下可以“习得的”,那么睡眠训练所带来的“无助”也是可以习得的。

    当然,心理学里确实也有“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确实也是对狗做电击实验而发现的,在此不赘述了),所以这一下子成了睡眠训练被唾弃的一个强有力的靶点,毕竟把幼小的孩子当“动物”一般对待,但凡觉得自己还是有良心的人,都会不齿吧。

    这的确也是这项实验最遭人诟病的地方——故意让一个无辜的孩子产生恐惧。按照现如今的标准来看,这项实验无疑违背了伦理学标准。但在90多年前,还没有这些标准,在那个年代的心理学文献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实验方法存在违背伦理的情况。

    即使抛开伦理学的问题不谈,华生的实验结论只是基于小艾尔伯特实验得出的。放在今天来看,其对样本量,多种变量的控制,应该无法通过任何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

    写这些并不是为了洗白华生,只是想说明这样的实验会发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华生和助手的做法并不比同一时期的其他学者更糟糕。

    但是这项实验到底和睡眠训练有啥关系呢?把这个实验拿出来指摘睡眠训练的人是有什么意图呢?

    “史上最惨小朋友”后来怎么样了?

    上文留一个悬念,先按下不表。关于华生和这个实验,再补充一点“八卦”。

    在这个实验中,小艾尔伯特的身份一直是个谜,他到底是谁,他在哪儿,他后来怎么样了,这些问题一直都不被人所知。Murray在1973年的时候首次提出要寻找小艾尔伯特,这也成了心理学界寻找小艾尔伯特的开端。

    直到2009年,Beck等人通过推断小艾尔伯特的出生日期、追踪他母亲的线索,推断小艾尔伯特的身份应该是道格拉斯·梅里特(Douglas Merritte),其母亲是Arvilla Merritte。他们还找到一张被Arvilla称是道格拉斯的黑白照片和一张一起涂色而成的彩色照片。Beck等人对道格拉斯的照片和华生在实验时所摄制的电影资料中的艾尔伯特进行了特征分析以及生理测量学的分析,在综合了多方面的证据后,Beck等人断定道格拉斯就是小艾尔伯特。

    对大众来说,最关心的自然是华生的实验对小艾尔伯特的身心是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Beck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道格拉斯(也就是人们推测认定的华生实验的主人公:小艾尔伯特)在离开Harriet Lane Home之后于1922年患上了脑积水,并在1925年5月夭折,Beck等人没有发现道格拉斯接受华生实验处理之后在其身上产生负面影响的直接证据。

    而Beck的研究发表之后,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BBC电视台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但是,在学术界,Beck等人的推断是遭到了质疑的。比如杂志出版日期的问题、华生报告中提到的小艾尔伯特被领养的问题、电影摄制日期的问题以及小艾尔伯特生活环境的问题等,Powell等人据此认为Beck在2009年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是不准确的,他们认为小艾尔伯特是除道格拉斯之外的另一个孩子。

    后来,Powell等人又搜集了别的证据,认为小艾尔伯特应该是威廉·巴格(William Barger),给出的证据是:威廉·巴格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叫他“艾尔伯特”,他的母亲也在实验发生的医院工作过,他的体格和发育情况也跟实验中的婴儿更吻合。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巴格于2007年去世,在采访巴格侄女的过程中,巴格的侄女提到巴格很反感狗,除了狗之外,她也不记得巴格还没有别的恐惧症。而研究人员也无法确定巴格反感狗是不是跟华生的实验有关。

    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小艾尔伯特的身份都没有被完全确定。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后续的争议和推断并没有获得媒体们的青睐,在如今网络流传的各种关于“小艾尔伯特实验”的故事版本中,几乎都是直接把道格拉斯的结局安在艾尔伯特身上。

    甚至在有些版本中,还加入了一些华生本人的经历,用于渲染“华生的残忍”和“小艾尔伯特的悲惨”。

    比如会说华生母亲是浸会教徒,对孩子十分严厉,父亲在他13岁的时候就抛家弃子,跟情妇私奔,说华生从小就是问题少年;

    比如会说华生青春期的时候叛逆不羁,两次进警察局,一次因为打架斗殴,一次因为非法携带枪支;

    比如还会说华生出轨自己的助手,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解聘,后来投身广告业赚得盆满钵满,道格拉斯却悲惨的6岁就死了;

    ……

    在这样的描述渲染下,华生可以说被diss了个彻底。

    那些和睡眠训练的谣言,都随风去吧

    华生设计小艾尔伯特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跟训练婴儿没有关系,跟让孩子睡觉也没有关系。

    非要说有点啥关系,那可能就是孩子都在这个过程中哭了吧。

    但是谁家孩子不哭呢?

    不哭还是孩子吗?

    哭难道不是孩子的权利吗?

    长大以后被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鸡汤灌的憋回去了一公升眼泪,也是残酷的很呐!

    孩子哭了就说明孩子在睡眠训练中受到了一万点暴击,这种逻辑无异于“你不坐月子,老了就会头疼”,实在是无厘头的很可爱。

    那么,我们再看看被谣传是基于华生理论而衍生出的哭声免疫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哭声免疫法,其对应的英文为“Cry it out”,简称CIO,最早是在1894年由著名儿科医生Luther Emmett Holt(1855~1924)在他出版的书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 / A Catechism for the use of Mothers and Children's Nurses中提出的。(注意,华生是1878年出生的,1894年的时候华生才16岁。)

    这本书没有相应的中文版,书名英文直译一下就是《儿童照顾和喂养:给妈妈和儿童照料者使用的问答书》,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The Care of Children(儿童照料)、Infant Feeding(婴儿喂养)、The Diet of Older Children(大孩子的饮食)和Miscellaneous(其他方面),整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而著名的“Cry it out”则是在最后一部分有关Cry的内容中提到的。其原文是这样的:

    大概翻译一下就是:

    怎样能让一个婴儿从发脾气、习惯性或是放纵的哭闹中得到控制呢?

    简单来说,处理的方法就是允许“哭出来”。这经常需要一个小时,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需要两三小时。第二次哭闹持续时间很少会超过十到十五分钟,到第三次哭闹就非常少了。这样的训练只有习惯性哭闹有一个确定的原因时,才可以实行。

    可以看出,Holt最初提出CIO时,其应用场景并不是睡眠,而是针对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而且,Holt也强调了这种CIO的方法只有在有明确原因的习惯性哭闹中才能用。

    到1946年,Dr. Benjamin Spock在他的书中推荐了一种类似哭声免疫的方法用以纠正孩子给抱睡的依赖,在中文版的《斯波克育儿经》中是这样描述的:可以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把孩子放到床上,再慈爱而又坚决地对他道生晚安,然后走出他的房间,并且不要再返回。

    近些年来,常常跟哭声免疫法联系在一起的,是Dr.Richard Ferber在他的书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中文版为《法伯睡眠宝典》)中所提到的一种消除睡眠联想学会自主入睡的方法,法伯教授称其为Graduated Extinction(循序渐进法),但在更多的文章中人们常常用Crying Control(哭声控制法)、Ferber Method、Ferberization(法伯法)来指代这一方法。

    循序渐进法的操作步骤可以概括为:

    1.检视孩子现有的睡眠情况,确认是否是由睡眠联想或是入睡与醒来的睡眠环境不一致所导致的睡眠问题;

    2.孩子已经有规律的作息和固定的睡前仪式;

    3.在实施时,比平常的就寝时间适当推迟30~60分钟安排孩子入睡,在孩子还未睡着时就放床离开房间。

    4.根据渐进的间隔进入房间安抚孩子,等待的间隔要逐渐拉长。

    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细节和原则需要注意,这里就不赘述了。

    循序渐进法在法伯教授的书中,仅占不到一章的内容,书中大量篇幅介绍的是睡眠的基本原理和儿童睡眠问题的基本知识,但却有太多人以“放任孩子哭”来给法伯教授的观点做总结。

    事实上,法伯教授也并没有在书中用过“Cry it out(CIO)”这样的描述,在修订版中,法伯教授还特意加入了对他书中提供的方法及其应用的普遍性误解的纠正,老爷子甚至还在序言中强调“我设计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避免孩子长时间地哭闹,而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但无奈的是,大众对他老人家的误解依然很深。

    对于应用在睡眠场景中的“Cry it out”,最贴近的其实应该是Marc Weissbluth(马克·维斯布朗)在他的书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中文版为《婴幼儿睡眠圣经》)中所提到的方法。

    其具体描述是这样的:为了使孩子可以学会自己入睡,并且在夜醒时可以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睡回去,可以允许孩子在夜间入睡前哭到完全睡着,在小觉前哭至多1小时(如果孩子在4月龄前一直有肠绞痛的话,允许哭的上限是20分钟)。

    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一书于1987年出版,并在1999年和2003年经历过两次修订,作者Weissbluth认为,绝对意义上的哭声免疫法可能对婴儿造成的疑惑更少,从而使睡眠问题的解决得更彻底,婴儿总体的哭闹反而可能会更少。

    无论是Ferber的循序渐进法,还是Weissbluth的哭声免疫法,在应用时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首先就是年龄,过小的孩子是不适合的,至少也要满4个月。

    其次,这类方法都只是针对由睡眠联想以及睡眠环境不一致所带来的睡眠问题,如果是其他原因,如夜间恐惧、分离焦虑、噩梦、夜惊等,造成的睡眠问题,则不能用这类方法解决,事实上,用了也解决不了,反而还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如今,像Weissbluth的这种绝对意义的哭声免疫法已经很少使用了,大部分对哭声有一定接受度的家长往往会选择法伯的循序渐进法,或是另外一种家长在场的哭声免疫法。

    这种家长在场的哭声免疫法,允许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安抚。一开始在孩子仍然清醒的时候,陪孩子躺下,直到孩子睡着,随后有计划地逐渐减少对于孩子的陪伴和安抚,直到孩子可以在你不在场时自主入睡。

    在一篇2003年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一种家长在场的哭声免疫法的操作方法。

    在一开始安排孩子睡觉后可以陪孩子躺下,并且在安抚孩子入睡的过程中,逐渐减少肢体安抚,直到完全不再有肢体接触。

    随后的几天,不再陪孩子躺下,而是坐在床边,并逐渐远离床,仅仅用声音安抚。

    再过几天后,可以尝试离开房间几秒钟,在孩子哭闹之前回到房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明白你在离开后还是会回来,并且逐渐增强对分离的容忍度。但此时你仍然是待在房间陪孩子直到他睡着,当他适应这个过程之后,就可以逐渐把离开房间的时间延长,直到婴儿可以在没有你陪伴的情况下自己睡着。

    罗列了这么多的证据,相信大家已经能清楚地了解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和哭声免疫法,真!的!没!什!么!关!系!

    睡眠训练一直以来都有颇多的争议,作为睡眠咨询师,我们一向认为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件好事,有争议就有更多的研究,也能帮助我们更多地接近真相,但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地抹黑睡眠训练却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我不能笃定的说:“睡眠训练百分百对孩子无伤害”,毕竟学界大佬们也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同样地,更没有人说过“睡眠训练对孩子一定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样扎实的结论,研究设计得多么精妙啊,得控制多少变量啊,想想都觉得好难。

    我们非常尊重每一个家庭的选择。睡眠训练也好,不睡眠训练也好,孩子都会长大成人。某种程度上讲,判断是否决定睡眠训练的唯一标准就是家长的感受,让孩子和自己都睡好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选择自己感觉舒服的,自己可以做得到的,然后去做就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黑睡眠训练没关系,但请别用毫无关系的论据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iu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