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四姐写文章,投稿“金剪刀.我家的衣柜”散文征文比赛。让我帮忙看看,问读后感受。我是先看的举办方要求,才看的文章。
为弘扬企业文化,推动地域文学创作,某市作家协会、金剪刀服饰有限公司联合决定,举办散文征文如下:
征文内容: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家庭衣柜的变化,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人民生活的提高和人的精神风貌。
四姐的文章,有奶奶的话题“等你出嫁时,奶奶这个柜子给你当嫁妆!”引出,开头很成功。四姐从小跟在奶奶身边长大,对奶奶感情很深,写抒情内容本是四姐强项,再加上真情实感,抒情部分无可挑剔。文章前部分对家具变化,描写也很到位。
遗憾的是:读后感觉,文章对描写衣柜几十年前后变化不够大,反映时代进步对比不大,对读者没有冲击力,最起码对我没有!对目前社会整体生活品质提高和精神风貌变化缺乏描述。
我的判断是文章开头和前半部分写得不错,虽然尽可能贴合主题要求,但后部分内容没达到主办方标准。
分析原因:没有对衣橱文化40年变化,做主题研究。文章受到自身对衣橱文化认知的局限,资料不够全面,缺失现代家具功能性和具体实用场景描述,文章前后对比不突出,给人冲击力不够,达不到震撼人心效果,价值感不足。
由于职业原因,我对衣橱整理这个专题有过了解。七八十年代,农村结婚,都是陪嫁嫁妆,一个刷了红漆的柜子;九十年代就开始流行简单组合家具,或者在整面墙上做整体壁橱设计;零零年后有条件的家庭,都有一小间,作为专门的衣帽间。
去年应邀去同学家别墅,在她家地下一层,有一间超过四十平米的豪华衣帽间,四周一圈,和中间两排背靠背的整体衣橱,家具的设计之精巧程度,和精细程度,太超出我日常理解范围和想象空间。之前也只是在影视剧中见过,从未想象过在现实怎么具体应用。
可见贫穷的确会限制想象力,人们能想到的,都是日常认知范围内的东西。由此可见,我们平时看待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
要解决以偏概全问题。就要不停的问下去,查下去,有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
具体做法:七问。
1.确认这个问题要不要做。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
2.确认这件事到底是什么?认清楚概念,深层理解含义。
3.确定这件事情范围。有没有前提条件,如果有,是什么?
4.质疑问题。你怎么能确定这是真的?
5.原因是什么?
6.结果会怎样?
7.该怎么办?具体做法。
人们工作种类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职业不同,地位不同,场合不同,对服装的着装要求不同。对于出席场合多的高级职场白领,各种场合服装自然很多,对于衣橱的要求也高。
现代衣橱按服装需求设计,服装按场合划分,场合着装按职业区分。人们对服装分门归类整理,衣橱分区域划分:
1.按单品划分,有长外套区,短外套区,衬衫区,裤装区,裙装区,内衣区、打底毛衣区,丝巾领带区,帽子手套区等;
2.日常着装套装区:原装套装区,和自行搭配成套区,按一周七天搭配法摆放,一周每天一套不重样;
3.按特殊场合着装搭配区;
4.按季节,春夏秋冬四季收藏区;
5.饰品区:包括头饰、项链、耳环、胸针、手饰、各式手表等;
6.包箱区:各类大小、场合的包箱;
7.四季鞋袜区;
8.另外柜子还有专业挂放图片区:挂有专业整体形象设计师给规划的,不同着装搭配图册。每套衣服都有详细说明,具体场合、场景穿着搭配图。
通过柜子变化,反映生活质量提高,精神面貌改变,对场合着装有更高需求,让衣橱设计师更关注服装变化,使品牌服装更关注人们生活方式变化。设计出更多适合不同阶层,不同人生活状态的衣橱。
看来写文章首选,写自己熟悉的身边事。如果不熟悉,就上网搜索,尽可能多的了解清楚事物全貌,细节、功能、用途、前因、过程、后果、未来可能性等。只有资料全面详实,你理解的越深刻,越能创作出直击人,心魂深处的那条暗河,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文章。
文章写得好,凭得不是华丽的辞藻,多么炫人眼目的文笔;重在真实、全面、可靠,内容能引发人内心共鸣,给他人带来切实的价值;而不是自我抒发感情或独自内心表达。
要真正去理解主办方的真实意图,他们想通过此次活动达到什么效果?我有没有具体适合的方案?如果有,怎样实施?如果没有,怎样做才能获得?总之自己要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了正确解决问题方法,就可以尝试做任何事情,去写任何题材的文章。只要你拥有研究能力,对问题做到主题研究,对事物了解足够多、足够深,一切都O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