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77 致良知

577 致良知

作者: 满1018 | 来源:发表于2020-10-02 12:21 被阅读0次

文/满

王阳明,这个人物,很早就有听说,但是没有去深入了解,只是单纯地知道这个人的名字而已。

通过这几天的了解,对王阳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他奉行:致良知。感同身受,很是赞同。

王阳明:其名为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阳明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他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良知来感化着我们,他不是完全的佛教,他说佛是超然一切,断绝了念想,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良知,怎么能够称其为人呢?佛的境界太高,太远,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众生皆是凡夫俗子,能够真正做到致良知,便是一个人最好的境界。故他一生所求,不愧于良心,知行合一 ,才会自信地留下一句:“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他的心学,就是修炼自己的心性,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盈。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但是儒家是众生都是有等差的,必有一个薄厚之分。家人和陌生人,从人的心理来说,就是不可能平等对待。所以一个人所作所为,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伟大之处了。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简单地了解一个人很简单,我们读书,了解,充盈自己,也许读过的书,不会全然记得,但只要自己能够领悟书中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或者记住书中的一句话,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思维模式有所改进,能够给我们指明方向,就是一种收获啊!

王阳明给我的启示:知行合一,其实很难,但是朝着这个方向去践行,有一件做一件,凭着自己的天地良知,就是人生在世的修身之道。

相关文章

  • 577 致良知

    文/满 王阳明,这个人物,很早就有听说,但是没有去深入了解,只是单纯地知道这个人的名字而已。 通过这几天的了解,对...

  • 致良知

    再说致良知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何为致良知?致良知中的的致字就是到达的意思。良知代表的道德意识。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 致良知与经营之道

    何谓致良知? 什么叫“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是阳明心学总纲中的总纲。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 中...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6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善良无止境,致良知、止于至善,...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6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十六【薛侃录】。 去私欲、致良知。先生...

  • 《知行合一王阳明 05 番外篇一》

    自然而然致良知的人,是圣人;勉强自己致良知的人,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人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 良知可...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5天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5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

  • 2018-01-28

    2017企业家致良知论坛上,致良知四合院秘书长立平女士发布了“致良知+”倡议,让社会公众看到了未来践行致良知的清晰...

  • 「心学」致良知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致良知的步骤: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致良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77 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lb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