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女生,是不是很意外呢?也经常很困惑自己。
常常觉得音乐或者美术,这些上学时代不被看重的学科都会更有现实意义。可以陶冶情操,家装有审美,甚至陪伴孩子都可以唱唱画画。那个年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好好学习,老生常谈。
学校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个高分,工作成家面对生活的一道一道难题,经常无解。
听过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昨晚开始看《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精进管理指南》这本书,睡前看半小时,早上醒来又看了半小时。今儿中午又继续。即将看完了。喜欢这本书,实用一本书,有价值的一本书,读透它,要精透。也就是说要输入和输出,还要实践。
书中说,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说,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
一直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然后呢?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看到《好好学习》里说的临界知识,世界运行背后的基础规律,才猛然意识到原来当年那些跟我们相爱相杀的应用题,考的都是临界知识——牛顿定律、概率论、复利、相对性原理、排列组合。
对于理工科的的人看到这些很熟悉,我熟悉它们,但已经没有什么认知。
毕业以后,没人再考这些定理定律。我们终于摆脱了让人头疼的伪应用题,却遇到了令人头疼的真应用题:生活问题,工作问题,关系问题。该不该买那个小区?要不要考虑A公司的工作?该不该参加培训晋升?然后我们高呼:学了那么多年公式有什么用?除了加减乘除,一个也用不上!哪个理论能让我明天发财?
经常有人说,看很多多书,听很多的课,知识有什么用呢?又不会让生活发生任何作用。学了新知识也记不住,用不上。
看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在这本传记中有这样一段: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之以恒。
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真正的成长是从内而外,每次成长都相当于一种重生。
面对生活一道道应用题,可多少人拿过来题都没看清就开始乱算一通。以前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千叮咛万嘱咐,哪怕没解出来,也一定要列上你的思路,会得分。当时觉得不屑,现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金量。解题是一定得先有解题思路,先搞清楚解题关键用到的哪条定律哪个公式,然后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答案。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我们学了很多年知识,可什么是知识,似乎一下子说不清楚。
朋友圈里心灵鸡汤的文章是知识吗?各种软件里搞笑视频和段子是知识吗?《好好学习》书中说,这些内容是不是知识,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它们都是信息。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换一种角度看,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朋友圈里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指导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所以这也就是每天安静下来码些文字的原因。
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成甲的做法是: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熟悉的知识?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读书就读懂一本书,应用一本书。其实成甲这本书,就是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和富兰克林《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的践行者。
查理·芒格说过:“人们只要掌握和不停地应用所有明显而且容易学习的原理,就能够精通许许多多的领域。”
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当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学校时候有成绩分数,现在已经没人给我们判卷,没人给我们打分了。社会这个大考场甚至并不公布你的成绩,或者说根本顾不上理你。学校里如果考的差,不及格,老师还会帮助你分析哪里薄弱,哪个概念没掌握,督促你补上来,而现在也许你连续五年十年不及格都不自知,甚至还可能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或者破罐破摔:“你看我这么多年一直这样,不也都过来了么!”
但没人告诉你,你早已经被别人越甩越远了。
下午幼儿园班主任老师发来每周家长手册对比,看到反馈有点惭愧。突然对老师感到敬畏。
在做家长上这次被打了不及格。
幼儿园每周手册小孩每周都有一张手册,上面有记录一周的活动和学习内容,后面有一栏是家长反馈。
几乎每周我都会看学习内容,也会对孩子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有的学会很熟练,有的并不一定熟悉,还有的可能并不会。
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也是孩子成长路上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家长的一次修行。
再次回到三个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并预测问题。
《好好学习》也正是提醒我们,重拾那些最基础又最有用的底层规律(真的是重拾,因为绝大部分知识都是我们早就学过的),在面对生活的应用题时,扒开它外边裹着的各种马甲,认清真相,找准核心,用对公式,然后一点点去耐心求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