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5·38--1
【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白话】孔子说:事奉君上,先尽力做好分内之事,而以食俸为后。
【思考之一】关于“事君”,《论语》都是怎样说的?
“事君”,就是侍奉君上。关于事君,《论语》中说过很多。《学而篇》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先进篇》中孔子说“以道事君”,《八佾篇》孔子说“臣事君以忠”;《阳货篇》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公治长篇》孔子说子产“其事上也敬”。《八佾篇》孔子还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里仁篇》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在《礼记》中更有大量的孔子关于事君的教诲。可见事君是孔子正事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没有囗君了,可以将这个君替换为长辈、领导、客户,或者任何我们的服务对象,孔子这些关于如何“事君”的教诲依然是值得效学的。
【思考之二】什么是“敬其事”?怎么才能做好敬其事?
什么是“敬其事”?《四书解义》曰:“分内当尽之职则为事。”属于分内应当尽的职责为事。钱穆先生说:“敬其事,先尽己之心力于所任之职。”敬其事就是先尽自己的心和力量,做好所担任的职务范围内的事。《礼记·表记》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侍奉君上,在军旅之中做事要不避危难,在朝廷任职要能不辞低贱。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尽职尽责,如果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是作乱。所以,敬其事就是尽力做好分内之事,就是恭敬谨慎地办理好服务对象的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绝不马虎、绝不敷衍,更不能糊弄、欺诈。
敬事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做事原则,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如《学而篇》孔子说,“道千乘之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路篇》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季氏篇》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其中就有“事思敬”。可见,孔子对敬事是何等地看重,且常常劝勉告诫弟子。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敬事不容易。
如何才能“敬其事”呢?藕益大师说:“‘敬其事’敬字,从敬止发来,既敬其事,必‘后其食’矣。”大师说这个“敬”字,是从“敬止”中来的,既然敬畏行事,而后必定受取俸禄了。可以说,一切的好处都是从恭敬中出生、长养、成熟,何止区区俸禄之事啊!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许慎《说文解字》对“忠”的解释为:“忠,敬也,尽心曰忠。”段玉裁注解道“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
所以,每日反思反省,我为他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这就是敬事。通过每日反省,才能让我们慢慢培养出敬事的好习惯。
【思考之三】“后其食”并不是仅仅指做事和领报酬的先后,而是指心的先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食,指俸禄。《四书解义》曰:“朝廷分给之禄则为食。”朝廷分发给自己的俸禄就是食。朱子曰:“后,与‘后获’之‘后’同。”孔安国:“先尽力而后食禄。”《正义》:“若在位而但计及食禄,不复敬君之事,则大不可。”陈祥道曰:“君子之于仕,为道不为食;人君之授禄,食功不食志。《诗》称‘不素餐’,《易》称‘不素饱’,《坊记》称‘先事而后禄’,《儒行》称‘先劳而后禄’,皆敬事后食者也。古者,男子生必先有志于事,然后敢用谷,况事君乎”?
所以,食的意思就是俸禄,因为古代官员的俸禄大都是发粮食。这里的“后”,有人解释为在做事之后领钱,这种解释是不够准确的。这里的“后其食”并不是仅仅指做事和领报酬的先后,而是指心的先后。《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其为臣事君之法也,言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后食禄也。”《四书解义》曰:“盖所敬在事,则其心专;所后在食,则其心一。惟专惟一,则事君之外皆无所用其心,此诚可以为万世之臣法矣。”
我内心要将怎么做好事情放在前面,还是说能挣多少钱放在前面?如果我一开始就想着说,“做这个事情能挣多少钱”,那么一旦事情麻烦,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说,“就拿这些钱,干嘛辛苦折腾自己,担那么大的责任呢”,所以可能就会敷衍了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