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零零碎碎的事。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获得的反馈不会感到满意。因为人的想法总是趋向于理想化。所以就有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或者叫做上帝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本人无论如何不高兴、有意见,甚至想方设法阻碍事情的进展,这个世界依然按照特定的规律运行。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经常感觉到不合理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尝试分析一下日常当中的问题。
儿子小叮当上小学四年级,临近父亲节的那一周,他听到同学们在讨论给爸爸送什么礼物?大多数是孩子协同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偷偷地给爸爸买了礼物,就等着父亲节那天变出一个惊喜。小叮当觉得用钱买的礼物不够真心,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画了一幅画。父亲节那天小叮当很激动,因为是他第一次给爸爸送礼物。放学回到家之后,无意中听到爸爸和妈妈在厨房里的对话。
“小东东真懂事,太体贴爸爸了。你猜父亲节他给爸爸送什么礼物?一双李宁最新款的跑鞋!咱们的儿子可做不到……”爸爸偷偷地跟妈妈说。
小叮当听到爸爸的话感到伤心极了,晚饭都没吃。妈妈一直在耐心的打探儿子有什么心事,最后小叮当拿出了自己的画作。只见图画里一个小孩在睡觉,梦见了爸爸妈妈牵着他的手在快乐的玩耍。然而爸爸太忙了,总是加班。妈妈回到家还得照顾刚上幼儿园的妹妹。旁边写了一行字:“爸爸妈妈,虽然我也很想让你们陪我一块儿玩耍。但是我已经长大了,你们可以多陪陪妹妹。”
这样的礼物不是用钱买得到的,是孩子心灵的真实表白。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这些问题,不觉得很欣慰吗?孩子很懂事,做父母的也有好多的不足。
有一天小玲回到家跟老公抱怨单位上的事儿使她不顺心。老张跟个大喇叭似的,成天聊些八卦的事情。每周需要交的报表,他负责的那一组总是迟迟完成不了。每次找他谈,总有100个理由等着杠过来。时间久了小玲的工作也受到上级公司的批评。
老公在另外一家公司任职,是一名高管。处理这种事情简直得心应手。言语上也傲慢了一些:“你就是一个老好人,什么事都自己扛。你得从自身找问题,定制度要求了吗?布置工作任务的时候有没有时限安排?考核机制是什么?他的上级连带责任是什么?……你什么规矩都不定,还要别人都围着你转,那是不可能的。”
小玲很委屈,急的都掉眼泪了:“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员,我也定不了制度啊。我的领导都不管,我怎么去管那么多呢?我就想让你给我提提建议,或者安慰安慰我也行啊。用得着你这么数落我吗?……”
夫妻间的沟通是很正常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想寻得另一方的支持和理解。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应多些倾听和安慰。那事情就不会闹到矛盾激化的地步了。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要由着自己的情绪做出主观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当有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往往反向选择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下意识的反应慢一点,进而尝试否定自己的选择。除去这一层面纱,看到的就是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