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常随笔记简友广场想法
读书笔记:骂完孩子的内疚感从何而来?

读书笔记:骂完孩子的内疚感从何而来?

作者: 小村庄81 | 来源:发表于2021-11-28 16:50 被阅读0次

    大部分当妈妈的是否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做错某件事后,总是忍不住抓狂,大多数时间里总是没能控制住而责骂孩子,可是骂完之后看着孩子可爱的小脸,又开始深深的自责。

    我就是这样的妈妈,每次都是告诉自己不要去骂孩子,好好跟孩子沟通,但每每情绪上来总控制不住自己,过后又因此而内疚。

    最近学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001 本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和力量,是一种使本能需要按照快乐原则得到满足的冲动。本我没有逻辑,没有价值、善恶和道德。

    好比一个小婴儿,婴儿所有的反应都来源于驱体本源的感受。饿了就会闹,不会管你是否泡好牛奶,先抗议再说;想尿尿就直接尿,不会因为没有尿布或者还没到厕所而憋住。

    又好比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他总是以自己的感觉为第一位,肚子饿的时候,就算师傅被抓走了,也要先填饱自己的肚子。

    002 自我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及记忆的部分,由本我中发展而来,充当本我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守门人。这个守门人理智且审慎,努力寻求本我的冲动与客观世界里的规则之间的平衡。

    003 超我

    “超我”代表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于双亲、老师、宗教的影响和其他道德、权威形式的接触而形成。它像是无意识里的警察,监督、引导自我走向更高尚的途径。

    我将弗洛伊德的“三我”代入我对孩子发脾气的过程里去理解:

    当我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的“本我”非常气愤跑出来,怒吼到:怎么教这么多次还不会,是要教几遍,这么简单都不会。

    而作为调和人“自我”出来阻止“本我”:别急着生气,先跟孩子好好沟通。于是“自我”压住“本我”尝试着与孩子好好说话,可当“自我”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仍然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或者走神发呆,这时“本人”又跑出来了:你看,你看,你好好说,他听了吗,走开,我来!这里“自我”被愤怒“本我”推开,于是场面开始失控,“本我”肆无忌惮地暴走。

    骂着骂着,“超我”这个道德警察开始出来维持秩序了,先是阻止了“本我”的失控,然后把“本我”丢还给“自我”,然后对“自我”一顿批评教育。此时“自我”就开始内疚,责备“本我”的失控,并为自己没能控制住自己这股本能的冲动而后悔、自责。

    当我看清这一变化过程时,反思如下:

    想要终止这样一个负能量的死循环,得从两个方面入手:

    001 不断更新“超我”

    “超我”代表个体人生观的道德标准,而这个道德标准是会变的。随着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重构自我认知体系,更新“超我”的道德框架。

    好比以前的我认为孩子就是得骂、得打才会长记性,那么超我就与本我的标准是一致的,这时自我是不会内疚的,反而还认为本我做得对,就是应该“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每一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不一样的,要与时俱进,当用老的一套方法去教育孩子未有成果时,则需及时地去自省和成长。

    002 不断强大“自我”

    当自我不够强大时,则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抵制本能的冲动和欲望,那么就没有太多能量去应对外在的世界,所以就会导致内在的混乱感以及愤怒周期性发作。

    当自我足够强大时,此时自我既能满足本我,也不会因本能冲动和受到超我的惩罚,因此自我稳定而人格稳定。

    自我的强大体现在灵活的、能够审时度势的、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既满足自己又不伤害他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骂完孩子的内疚感从何而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qh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