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儿子的推荐下,我认真读了《人间失格》这本书。
读完之后,整本书给到我的感觉,就像夏天暴雨前的天空,乌云压在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和焦躁。
我的脑海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瘦弱的戴了层层面具的男子,就站在上面描述的天空下,迷茫地、颓废地、孤独地站在那里。
云在迅速游走着,雷声在轰轰地响,风在肆地吹,吹得他的和服飘了起来。
他四顾,却没有一个人走到他的身边。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从小就善于隐藏自己真实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戴着面具取悦别人,即使他非常清晰的知道这所有的真相。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有一些疑惑:文章中描写的家庭对这个孩子是有爱的,家庭中的父亲大哥对这个长着一颗玻璃和流浪心的孩子是很照顾的,即使在他很不羁的时候。
可是是什么让这个孩子从小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总是去看每个事件每个人的黑暗的部分,而看不到对方的光明和温暖?
原生家庭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在这篇文字里,我并没有看到主人公因为家庭关爱而有的一些变化。文章也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受到了怎样的伤害,也许没有写出来的那部分才是导致他恐惧这个世界的根源吧。
另外,我发现在整篇的文字中,充斥着的是一些阴暗的力量,这样的文字,对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特别是有抑郁情绪的孩子们会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影响。
因为文章描写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那种虚伪、自私的东西,它是侧重于表现这一方面的。
固然人性有黑暗的一面,但是如果没有适合的条件,一般是不会把这种黑暗勾引出来的。
文章全篇这样赤裸裸地描写这样一个颓废这样一个无力的人的黑暗历程,细致地描写一个只看到生活阴暗面的人的历程,我能看到这个孩子成长的无力和无助,但是我也隐隐担心,这样的文字能够给到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真实地讲,读了之后,我的感觉是不舒服的,甚至是有点愤怒的。
同时我也在觉察自己:是什么让自己不去同情那个孩子?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去衡量的,有黑暗的一面必定有光明的一面,如果只是放大黑暗的东西,那么黑暗的命运也会如约而至,一如文中的主人公的凄惨的一生。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16岁的儿子在读后感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存在完美,对每个人来说这个世界都有裂缝。
我对儿子说:存在裂缝不见得是坏事,有裂缝,才能有阳光照进去,才能把世界照亮。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觉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全在一念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