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雨至,常言不虚。
清明时节,小雨纷纷。
感恩节兮,怀念椿萱。
不必想起,何曾忘记。
宣泄情思,泪沾衣衫。
知己来处,悟己归途。
以爱告别,此爱永恒。
海南五指山颐山居
2022年4月5日
壬寅年甲辰月戊子日
《易经》有关祭祀的内容:
恰逢祭奠之时,遂想起《易经》之文,小结于此,日后待充。今有:既济、巽(待研)、家人、萃、困、观、井、需八卦汇总于此,自序记之,来日再续。于次日(220406)清晨补序。
一、水火既济:
九五爻,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启示:“既济”盛时,最忌骄奢不修仁德,东邻杀牛盛祭,不如西邻虔诚简单的祭祀,更获祝福,以示警惧。
二、另有曰:巽卦祭祀
源自度娘有待斟酌三、家人卦第三十七
九五爻中,有“王假有家”的爻辞,一种注解认为,这是君王到家庙祭祀祖先。这里所讲到的,是古代的祭祀制度。
古代的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自己的平安,所以除了在祖先的墓前进行祭祀之外,还修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在夏朝,这种祭祀场所称为“世室”,到了殷商,被称为“重屋”,之后才被称为“宗庙。
上古和中古时期,只有皇族和贵族有比较系统的传承,所以也只有皇族和贵族有宗庙。因此宗庙的建立,在当时成为一个族群的象征,无论族群迁移至何处,最先修建的一定是宗庙,宗庙的存在,成为一个族群存在的重要标志。
所以宗庙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从周代开始,就严格地规定了各等级可以拥有的宗庙数量:天子可以有七座庙,诸侯可以有五座庙,大夫可以有三座庙,上士可以有两座庙,中士可以有一座庙,而一般的平民不能建庙。这些庙,都是独立于居室之外的建筑,以此来显示宗庙的重要性。由于平民不允许建庙,所以如果平民要祭祀祖先,可以在寝室中灶堂旁设立祖宗的神位。这种在家中建祭祀的方式,成为后世家庙的雏形。
在周朝时,所有祭祀祖先的建筑都被称为宗庙。不过到了战国之后,宗庙的称呼就专用于祭祀历代帝王的建筑了,宗庙也就等同于国庙。帝王以下各阶层的宗族则把祭祀本族祖先的场所,称为“祠堂”。那时的祠堂与后世的不同它们大多修建在墓的旁边,以方便悼念。在汉朝时还出现了生祠,就是一个地方的百姓,如果觉得某官员特别地体恤百姓,当他离任后当地百姓就会为他建一座祠堂来怀念他。这不仅成为后世生祠的开始,也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地方神祠的雏形。
到了唐宋年间,官宦人家的祠堂大多改名为家庙,主要祭祀自高祖以下五代的祖先。而真正完善的宗族祠堂,到明朝中后期才开始出现,此时普通民众也开始获得了自建祠堂的权力,并且分布面非常广。到了清代,族群的居家建筑之中设立祖祠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祠堂此时不仅承担了祭祀祖先的功能,更起到团结宗族,协调宗族事物的功能。
尽管祠堂也被称为家庙,但严格意义上,祠堂和家庙是有区别的。祠堂通常是对外开放的,只要是想要祭拜祠堂中所供奉之人的,都可以进入;但家庙却不对外开放,只允许家族成员参拜。祠堂通常是整个族群共同筹建的;而家庙却是某个宗族的小宗或高级官僚,为满足自己的等级观念而修建的。祠堂中祭祀的祖先通常是高祖以下的五代祖宗,并对祭祀方法有严格的规定;而家庙中所设的祖先灵位,可以上至始祖,下至祖考,比较随意。
四、萃卦~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卦《彖传》“王假有庙,致孝享也”亦可证之。
五、困卦四十七
二爻讲“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五爻讲“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六、观卦:
《彖》曰:盥[1]而不荐[2],有孚颙若[3]。
【译文】
观,祭祀前洗手自洁,还没有奉献用以祭祀的酒食,应当心存虔诚信,温和肃穆。
七、井卦第~卦
八、需卦第五
未有经文,明显的祭祀的内容。
有人推断:需是祭祀的行为,而且是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祭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