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些容易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它们往往解决看似无解的问题、打破常规、跳出迷局。比如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一个职业allin错误的bone density scanner的行业,带着孩子生活窘迫,老婆离家出走,最后各种努力竟成为broker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汤姆汉克斯「幸福终点站」,因为国家动乱而被困于肯尼迪机场,自学英语,通过助人助己的性格交到很多朋友,并收获爱情,在困境中保持的乐观生活态度难能可贵;汤姆克鲁斯「最后的武士」,精通于战争技术,但不了解战争的意义经常借酒消愁,通过katsumoto体会到日本武士道精神,找到人生的意义并协助他完成心愿,让武士道精神和日本改革一起留下。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如何解决问题可以用古典《跃迁》中“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
答案不是追着问题现象跑,而是从更高的层次来降维打击。比如威尔史密斯仪器卖不好,不是不够努力打sales call,不是与人沟通不够好(这在后面broker的面试和实习期表现都能看到);证明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目标/目没有考虑清楚。当他认定要尝试发挥擅长技能(good at numbers)的时候,即使失去房子、老婆、朋友,也依然坚持,最后体会到什么是“happiness”。
系统,是指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形成,关系比元素本身更重要。就像水池和石头构成的系统,产生的波纹跟石头本身无关,跟石头的位置有关,也即跟石头和水池的相对关系有关,跟石头的形状材质无关。解决威尔史密斯的问题,资源、方法论和目的是一个多层系统,在每一层上的问题无解,需要向上一层来找答案。
这里所说的系统,基本上是多层系统。比如,知识体系:信息来源-学习方法-联机大脑-解决问题,写文章:细节-句子-段落-框架-主题,个人、企业、军队、国家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系统靠制度来维持,里面某个人是谁无所谓。
要把控一个系统,可以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这三个方向来做。多层布点,在每个关键位置设置观测指标,像是在做事过程之中的过程节点;单点可控,对每个点设置的小目标的态度,能力>难度>努力>运气,难度>能力>运气>努力;目标折射,当没有目标的时候,朝着最有可能实现的方向而去,类比光的折射,寻找通过现阶段的最优路径。
系统论跟还原论之间的区别:
还原论是由大拆小,无线细分,就像福特汽车流水线,出现问题只需要更换其中某个零件即可。
系统论是整体问题,关系比元素本身更重要,出现问题更改的是结构/底层的关系,而不是元素本身。比如说每次因冒失犯错的同事,不是每次都为给其他人带来的麻烦而道歉,而是要考虑每次都犯冒失的错误的原因是想掩盖自己深层次的“听不清指示”的习惯。减肥不仅仅是少吃多运动,而是建立整体的饮食观、运动观和休息观,重要的其实是不贪。问题无解向上层来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