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踏歌独行
地支探源虽然纠缠不清,但是六合在地支中的属性并不像西洋占星中星座守护星那般重要,因此不是第一时间伴随地支出现也是正常。我们可以从六合处开始找。
六合史料
因为我非专业古籍研究者,在能查到的资料中,最早见到的六合带地支相合含义的是《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和《南齐书.礼志上》:“「五行说十二辰为六合,寅与亥合,建寅月东耕,取月建与日辰合也。」”六合在古时含义较多,但是这里提及历书、地支相关,才是所需要的地支六合之意。孔雀东南飞仅为取材于东汉,成文于南梁,六合正相应多为后来整理者的修辞。
而六合在淮南子中有另外一意与地支六合相近,该六合用法仅此一处。
《淮南子·时则训》: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 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二月失政,八月雷不藏… 十二月失政,六月五谷疾狂。
该处虽谈及六合,实际近乎月支相冲,而后也未见该用法。推测当时应无现今地支六合之说,六合才有如此用法。
因此地支六合之说应是汉朝至南北朝之间成型,也即是公元前200年~公元后500年之间经过才出现的六合这一体系,而且可能靠后。而反观西洋占星,十二宫体系早在公元前500年已有,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占星的盛行,自然可以确定十二星座守护星出现明显早过中式十二地支之守护。
中西交流
历史上文化之间的流通其实远比想象中的多,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频繁。在《大方等大集经》中就有星占学的传入。只是该经传入时间分为多段,北凉时期昙无谶(公元385-433年)便已译过部分,其中主译《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含有十二宫及诸星学说)的那连耶舍(公元489-589年),南齐书主要修撰者萧子显(489-537年)也是附近出生。这个时期又是第一次中西天文学合流(如果无视郭老上古输入之论)。
而从七曜历角度考察也有类似结论,在中国历史上提及七曜历并非指古今历法,而多指来自印度、中亚的天文历法。在后汉书中刘洪作七曜历;元嘉二十年也有提及 “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历》”可以知道汉朝末期至唐朝,佛教开始借医药天文学开始传入。因此地支六合之说理应是印度天文学的传入产物。
六合完备
关于五行六合一说真正较完备之时还是要看萧吉所著的五行大义:
是其合也.支合者.日月行次之所合也.
正月.日月会于诹訾之次.诹訾.亥也.一名豕韦.斗建在寅.故寅与亥合.
二月.日月会于降娄之次.降娄.戌也.斗建在卯.故卯与戌合.
三月.日月会于大梁之次.大梁.酉也.斗建在辰.故辰与酉合.
四月.日月会于实沈之次.实沈.申也.斗建在巳.故巳与申合.
五月.日月会于鹑首之次.鹑首.未也.斗建在午.故午与未合.
六月.日月会于鹑火之次.鹑火.午也.斗建在未.故未与午合.
七月.日月会于鹑尾之次.鹑尾. 巳也.斗建在申.故申与巳合.
八月.日月会于寿星之次.寿星.辰也.斗建在酉.故酉与辰合.
九月.日月会于大火之次.大火.卯也.斗建在戌.故戌与卯合.
十月.日月会于析木之次.析木.寅也.斗建在亥. 故亥与寅合.
十一月.日月会于星纪之次.星纪.丑也.斗建在子.故子与丑合.
十二月.日月会于玄枵之次.玄枵.子也.一名天鼋.斗建在丑.故丑与子合.
篇中内容很简单,也就是讲寅月(斗柄指寅)日月会于亥宫,所以亥与寅合。
这里其实要注意,日月会其实是初一。前文也说过,人观月相,定出一年十二月。在古时农事生活各方面太阴历中如正月、二月等用法远多于太阳历的寅月、卯月。
作茧自缚
如果对占星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寅月,日期为2月4~3月6日左右。对应的太阳位置在水瓶15°至双鱼15°之间。也即是子宫15°~亥宫15°,如何能够保证月建在寅时,日月交汇点必然在亥宫呢?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星制问题。我们平时使用的历法为回归黄道制,太阳在每年立春时都是处在固定的黄道位置。
而中国古代天文体系并非如此,使用的是赤道恒星制。赤道恒星有岁差一说,岁差72年左右1°。如对比1599年立春时的星盘与2199年立春时的星盘相隔600年。对比两盘可以看到太阳相隔6.38°(百分制)。
1699立春
2199立春
也即是在公元前70年左右,当斗建在寅时,无论日月如何合象始终在亥宫。而现今立春时太阳在子宫1°,斗建在寅时绝大部分日月会合于子宫。如果按萧吉解释,如此天象已失六合本意,再过几年,不如改成寅子六合,卯亥六合罢。
谈论自此,便可清晰。在我看来,地支六合并非初始就有,应是源自西方星占学由印度流入,七政四余也是继承印度占星学而来。萧吉给予的地支六合解释虽然在当时合理,但是至今如果该论真为源流,立春太阳现今已行至子宫初度,六合之论换或不换?古人附会之说当真严重,往往著书立说开篇即是三皇五帝,这等历史不看也罢。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