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踏歌独行
西洋占星中有星座守护星,中式命理中有地支六合。在八字中地支六合似乎较少有人关注,然而就我所知,有一脉四柱法最重地支六合,有冲不解六合一说,甚至认为地支三会,地支三合力量也不如地支六合,诸多理论不做争论,还是让我们来梳理下地支六合的脉络。
地支六合与星座守护星
地支六合一说与西洋占星中的星座守护星几乎完全一致,图表如下
这里各个地支对应星座,如巳属火,申属金,巳申合化水。巳在西洋占星为处女座,申在西洋占星中为双子座,两星座守护星均是水星(七政四余中也是相同用法)。与巳申合化水有类似之处。
这里比较特殊的是午未日月合,在中式命理里午虽然有日之象,但是地支未的月之象比较隐晦,更多的认为未为燥土,木库,坤地。
十二星座的演变
从这里稍微查下星座脉络历史便可有所得。《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上有这么一段话:
黄道十二宫体系的确立有一个过程。黄道所经过的那片环状天区被称为黄道带,本意是“兽带”( zodiac.这可能是较为后出的名称)。这个概念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在巴比伦人那里出现了。在约成于公元前700年的星古学文献《纲要》中,黄道带被称为“月道”( the path of themoon);沿月道排列的星座那时有18个,具体如下:
《纲要》提及这18星座“沿月道排列”,其实只能是大致如此按照现代仍在使用的西方星座对天区的划分,黄道并不经过第11-18个星座,它们只是位于月道附近而已。最末的 “北鱼座”早已不使用。而后来定型的黄道十二官中,金牛(Taurus)和巨蟹(Cancer)却未在《纲要》中出现。但《纲要》的作者已经知道太阳和五大行星也始终是在月道环带上运行的。
从18星座演变为十二宫,究竟完成于何时,学者们迄今无法确定。能够明确的只有如下几点: 18 星座的月道直到公元前6前3世纪期间仍在使用:十二宫体系在公元前5 世纪已用于巴比伦,公元前3世纪已用于埃及。
通过这段可以确定的是,十二宫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公元前5世纪已经出现于巴比伦。出现了现有的十二宫体系才谈得上与之匹配的十二宫守护星体系。
十二地支起源的讨论
接下来要谈的是十二地支及六合。十二地支按照郭沫若老先生的说法是殷初或者稍前时从巴比伦传来(公元前2000~公元前1600年)但是这个理论与上面定下十二星座出现时间是有冲突的。
郭沫若认为十二地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而分野制度也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二十八宿是本土自生的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中国的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均有受到古巴比伦影响。
奈格堡(O.Neugebauer)巴比伦天文学的权威人士,持有泛巴比伦主义观点。却认为中国天文学的体系是不受古巴比伦影响的。
以上各路学者众说纷纭,我等小辈自然也是无法说清。谈及中式命理的十二地支,就要解释一下十二的起源。
干支历法的源流
人类自初生智慧时,观日出月落是他们对世界最直接的理解。太阳一出一落,一天过去。太阳运转往复,便是一年过去。春夏秋冬四季冷暖不同让人们开始观察。在观察中又逐渐发现月亮在12次阴晴圆缺后,太阳便归于原位。于是定下,太阳往复一周为一年,月亮朔望一次为一月,太阳起落一次为一天。由此十二之数许是配合十个手指头便成了六十干支。
干支纪日在甲骨文以及金文中所见不少,且干支纪日法也是延续至今最古的纪日历法,从公元前720至今从未断绝。
而后春秋战国时期星占家发现木星运行一周似乎为12年(实际11.87年)也合十二之数。变创出太岁纪年发,太岁一周为十二年,配上干支。又配合斗柄方位创出十二支纪月并搭配天干。由此四柱中的年、月、日便已齐备。至于时柱干支何时补起,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有机会再说。
谈及十二地支,从古巴比伦的脉络来看,实在很难认同郭老在释干支中的判断,当然我也并非专业古籍研究者,不多深究。
要细说六合问题还要从月将及岁差讲起,一篇写下实在是内容过多,上篇便先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