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六岁的时候,朱元璋把他领到一个老人的面前,告诉他说:“这是你的老师,以后你要跟这个人好好读书,学习为君之道。”
他打量着眼前的老者,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老师”。
宋濂捋了捋胡子,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当时,他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有地盘、有兵有钱的大地主,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他所能做的,就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好好读书。
十岁的时候,生活有了一些转变,他看到人们开始喊自己的父亲大王,喊自己世子。他还不太清楚从地主到王侯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离那最后一步,咫尺而已。
朱标十四岁时,被人告知,自己的父亲成为了这片大地新的统治者,是大明王朝的奠基人,而自己就是父亲的接班人。
朱标已经初涉人世,他明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崇。将来就是九五之尊,受万人朝拜了。
可皇帝这个工作不是那么好干的,在享受权利之前,得先履行义务。
老子很厉害,当儿子的是否会感到骄傲?
会。
在骄傲之外,朱标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
朱标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朱元璋庞大的身影,终日压在他的头上。他必须很努力才能达到父亲的期许,六岁读书,二十三岁开始学习处理政务,这一番恶补,身子骨就很柔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标是一个懦弱的人。
我曾经看过的一些文章,作者把朱标同废物、软弱、无能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
不是这样的。
朱元璋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信奉的是:不老实的,我不打,直接杀。
朱标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他信奉的是:宽仁治国。
在对待不法的功臣时,朱元璋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统统送他们去见阎王爷。朱标经常劝诫他杀人太多,会伤了天和。
一次朱元璋把棘杖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那上面全是刺,朱标可不是傻子,他不干。朱元璋这个时候说:“我把上面的刺全部拔掉,再交到你手里,岂不是更好?”朱元璋希望朱标能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朱标自然知道父亲话里的意思,谁知道他来了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那意思就是说你残暴不法,下面的大臣才会作乱。气的朱元璋要打他。
我看到的是一位仁慈宽厚、敢于直言的朱标,在这里为他还一个公道。
功臣信不过,能让朱元璋信得过的,只有自己的儿子们。
在洪武三年,封朱樉为秦王,镇守关中。封朱㭎为晋王,镇守河东,封朱棣为燕王,镇守燕京。
明初疆域图按朱元璋的想法,等自己去世之后,朝堂上有朱标这样的明君,边疆外有朱标的兄弟们保卫江山,大明朝肯定能传之万世,永保太平。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这例外,还出了两次。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