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506118/05b56f76e8aa4a50.jpg)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古文中的“三”并不是指具体的“三次”,而是个复数词“很多次”的意思,这里面指的就是翻来覆去地想。但孔子认为,一件事情思考2次就差不多了,因为很可能想的太多,最后顾虑太多,也就做不成了。古人也有云:“筑室道谋,三年不成”。孔子认为地思考2次,一次是指想想优势,二次是指想想风险。
而这,是一种理解。另外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孔子认为季文子想地还不够,应该再想一想。
所以这两种理解第一种是认为孔子觉得应该想的简单一点。另一种解释就是孔子认为应该再继续细致考虑一下。
其实,这两种解释都通,那具体要怎样理解,就需要我们自己来进行抉择了。
那么,这个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具体到这句话的理解,主流认知也是想两遍有就够了,权衡下利弊,该做总要做,错了再及时纠正或者吸取经验重头再来都可以。但是如果思来想去反被吓住不做了,的确有点被想象给束缚住了。
可是,对于一些本就有很大争议且冒险性极高的事情,思量思量再思量,也是必要的呀。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这份聪明我们可以学得来,他的愚笨我们可能就学不来了。”
因为在国家“邦有道”的环境下,人们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大可大展拳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价值,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那么在“邦无道”的环境下,往往就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做事的人永远不如不做事只评价的人至高点高,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有错误。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如表现得愚蠢些,明哲保身。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孔子自叹自己的一句话:像宁武子那样发挥聪明才智去努力干活我做得到,但是像他那样大智若愚,我是做不到的。虽然孔子很羡慕能够明哲保身的人,但孔子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说,便如鲠在喉,不做,便不如离开。这也是孔子对于宁武子褒奖的一句话。
所以,“愚不可及”并不是一个讽刺挖苦的词语,而是一个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
这也让我想到了在我的工作中,有多少人是不干活却指对他人指指点点的,又有多少人,只是在傻傻的干活,明明不开心,但却找不到原因。
其实,有些问题的确不在我们自己,即便我们会“君子求诸己”,但是即便我们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不了他人,更改变不了大环境。所以,“君子求诸己”,我们是要找找有没有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这些学生们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我还真不知该怎样教他们了啊。”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接受到了季康子邀请其回国之后的感慨,很是欣慰。
但是这句话也有很多不同的争议和理解。
其实我们读古文就是这样,先贤流传下来的智慧,大多是通过后人的注解以传播理解的,就连标点符号也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句读。
如果不是考古学者,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有所纠结,而是我们要在古人流传给我们的智慧中,去汲取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或者说去理解成能够正面促进我们的一些思想。
这不是唯心,更不需要辩论,而是每个人想怎样理解都有每个人的自由。这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所追求的各自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