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在此我并不想剧透,所以只是借此触发的情感,写一篇文字,仅此。
音乐在某种场合下的确非常适合打开回忆之门,把万千思绪放出。你听朴树吗?是从《平凡之路》,还是《那些花儿》?可是当比这些歌还早的《new boy》灌入我的耳朵时,我的心开始跟着穿越了,我被带入了一场回忆之旅,我回到了穿着肥大校服、喜欢看清纯女生的学生时代。那些歌,正是那种恰恰在不经意,不Hi-Fi的音质下,带给我们的触动,才是情感最强的。穿越回去吧,穿越到我想聊的这个话题里去——青春。
说到青春,离不开的场景就是校园。确切一点说,是那个学业压力偏重的初中、高中阶段,在少不经事、懵懂却懂得脸红的岁月,你和你的兄弟打球打得high吗,你和你的姐妹分享小秘密的乐趣还记得吗,你和那个女生之间强大的内心戏互动还记得吗?那个岁月,小爱情和小友情总是傻傻分不清的交织在了一起。在那段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共同经历的成长岁月里,我们和好朋友交换过彼此心声。我们认真听着他们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不管是什么理想,作为朋友,我们都只有义务去呵护它,帮朋友去提醒它,仅此。问你喜欢的那个人想去哪个城市读大学和将来想做的事,我们会把答案牢记在心里,那段校园时光里我们对待这些东西都无比认真。两个人彼此成长,是初恋,也一定曾是最好朋友。
你不觉得回忆都特美吗?它让你记忆起车棚下那滴悬在棚檐下的水滴,泥土的芳香和站立在远处的你喜欢的那个同学的样子。回忆如果看开了,酝酿出来的东西就是夕阳般的微醺,就是加了一层柔和的滤镜。回忆把那个人背影的光彩放大,把那个人澄澈的眼神也顺带着回忆了出来。
说起青春,谈迷茫意味着呻吟、矫情,想必会被人嗤之以鼻。要谈就要谈不迷茫的人们。谁呢?我想大致有三类人。第一种就是很早就想得开——“我就这样了”——的同学们,他们无畏将来多么险阻,把生活的体验归还给自己内心。他们接触社会最早,而且人情味最浓。他们最可敬的地方就是,你牛逼跟我没关系,我选择的路我认可地走下去。这是一种洒脱,比起犹豫不决,悔不当初之辈,要强出万倍,所以他们不迷茫。
第二种就是,被长辈和社会灌输了太多的经验之谈——在某一天突然决定把自主权还给自己——的人们。优等生、老实孩子常常一二三四五六七脸懵逼,怕被老师骂、怕被家长责备,所以很听话,即使在叛逆的青春期,他们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听话的。奈何,外面的世界啊,有时候是几百万年前的一束光,在夜空便照出了你的迷茫——你想去新东方,可你爸让你去蓝翔。这种内心的冲突总的来说是平稳的,可是一旦打破,便是要为自己发声的时刻。不管是谁,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所以,他们说出自己笃定的信念时,迷茫便冲破了。
第三种就是幡然领悟的人们。他们长大了,稀里糊涂地长大了,身边开始有人陆续结婚生子。他会用一种回忆的视角看待整个青春,亲历青春时,他就像是举着蜡烛在摸索一个黑色的世界,而随着时间行走的路线变成了既定的事实。所以他们会回头看走过的这条路时,他们看得很清楚,之所以不再迷茫,只因他们把迷茫交给了时间本身。
说道遗憾,如果把青春倒退一次,我只是想体验一下初恋的感觉是什么就足矣。
罢了,
说好的,
青春,
不迷茫。
老高,我走了!
网友评论